五、马良的“身后名”:被误解的“平庸之辈”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马良是个“平庸之辈”,甚至不如他的弟弟马谡有名。
但实际上,马良的才华和功绩,比马谡强多了。他在荆州的时候,帮刘备稳定后方;在蜀地的时候,帮刘备治理地方;出使东吴的时候,帮刘备维护联盟;夷陵之战的时候,帮刘备招降少数民族。
可以说,马良是刘备麾下“全能型人才”,既能搞外交,又能搞内政,还能搞军事(虽然没直接带兵打仗)。
那么,为什么马良的“身后名”这么差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三国演义》的“误导”。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马良写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戏份很少,而且没什么突出的表现。相比之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戏份多,形象也更丰满,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他们。
第二个是马良死得太早了。马良死的时候,才三十多岁,要是他能多活几年,说不定能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改变蜀汉的命运。
不过,马良虽然名声不如诸葛亮、关羽这些人响亮,但他的“白眉”形象,却成了三国时期的一个“文化符号”。
后来人们提到“白眉”,就会想到马良,甚至用“白眉”来形容有才华的人。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上韩荆州书》里说:“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眉、青衿,抗颜而取卿相哉?”这里的“白眉”,指的就是像马良这样有才华的人。
六、马良的“人生启示录”: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回顾马良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虽然不是三国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但却是最懂得“生存智慧”的人之一。
在乱世中,他没有像吕布那样反复无常,也没有像祢衡那样恃才傲物,而是始终保持着“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
他的“生存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选对老板”。马良在刘表麾下的时候,虽然有名气,但没实权;投靠刘备后,虽然一开始职位不高,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告诉我们,选对平台比努力更重要——跟对人,才能做对事。
第二个是“情商高”。马良不管是跟关羽共事,还是跟诸葛亮合作,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他不抢功,不邀赏,遇到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这样的人,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受欢迎。
第三个是“有真本事”。马良能写外交文书,能治理地方,能招降少数民族,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能力。在乱世中,光有情商不行,还得有真本事,才能立足。
当然,马良的一生也有遗憾。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阻止夷陵之战的失败,自己也死在了这场战役中。
但这不能怪他,毕竟他只是个谋士,最终的决策权在刘备手里。就像现在的职场一样,你可以给老板提建议,但不能替老板做决定,老板要是不听,你也没办法。
总的来说,马良是三国时期一个“被低估的人才”。他没有诸葛亮那样的“神机妙算”,也没有关羽那样的“盖世武功”,但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在乱世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他的“白眉”,不仅是他的“颜值标记”,更是他“才华与忠诚”的象征。如果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战略家”,关羽是“军事家”,那么马良就是“实干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乱世中的忠臣”,什么是“有温度的才华”。
最后,我们不妨用一句话来总结马良的一生:“白眉虽易逝,才华永流传。乱世显忠诚,实干见真章。”这大概就是对马良最好的评价吧。
《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20小说网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20小说网!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