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昭蹲在仓库门口,看林晚的背影在旧道具箱里拱来拱去。
晨光从换气窗斜斜切进来,在母亲发顶染出几缕银丝——她突然想起,上次这么近距离看母亲的头发,还是七岁那年。
那时林晚总把她的小辫扎得歪歪扭扭,最后总要奶奶笑着接手,说:晚晚啊,当妈比做实验难多了。
昭昭?林晚的声音从纸箱后冒出来,手里举着个褪色的布偶,这个小熊眼睛要补线吗?
上次那个小女孩说,它闭着眼像在睡觉,怪可怜的。
布偶的左眼线脚开了,露出里面的棉花,像颗没闭合的泪腺。
指尖触上去,柔软中带着粗粝的毛边,勾起一段被遗忘的童年温度。
林昭昭喉咙发紧——这是她七岁生日那天,用奶奶给的零钱包的第一个密室道具。
当时她在布偶肚子里塞了张纸条,写着妈妈,我不怕有毒。
那是她第一次设计亲子陷阱,模仿奶奶诊室里的沙盘游戏,想让突然消失三个月的母亲,能在找线索时看到这句话。
不用补。林昭昭走过去,蹲在母亲对面,指尖轻轻碰了碰布偶的左眼,这样更真实。
那一瞬,她仿佛又闻到了小时候藏宝盒里泛黄纸条的霉味,听见自己躲在门后屏住呼吸等母亲反应的寂静。
林晚怔了怔,把布偶小心放回纸箱,又翻出个铁盒。
金属盖掀开时一声,震落几片锈渣,落在水泥地上发出细碎的叮响。
她指尖掠过那些陈年的图纸,触感粗糙如干涸的记忆。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图纸,最上面一张边缘发卷,用蓝铅笔标着儿童区新主题。
林昭昭接过图纸的瞬间,后颈泛起细汗,掌心微黏——那不是单纯的紧张,而是某种深埋二十年的情绪正在苏醒。
图纸上是间圆形房间,四壁全是镜子,中央摆着两只振子座椅——那是她在奶奶旧档案里见过的设备,通过不同频率的振动模拟情绪波动。
座椅扶手上画着三个按钮:是、否、不确定。
这是......
林医生!小林医生的声音从仓库门口炸响。
穿白大褂的姑娘举着平板冲进来,发梢还滴着晨会时打翻的咖啡,褐色液滴在灯光下闪着微光,空气中飘来一丝焦苦的香气。
您看林女士留的图纸——
话音未落,林医生扶着门框踉跄了一步。
她镜片后的瞳孔剧烈收缩,指尖抖得几乎捏不住图纸:这是你当年被叫停的镜像共感实验
她转向林晚,1998年,你在德国心理学会提交的那个项目,用振动频率模拟母女情绪差,找同步点的实验?
林晚的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那是她二十年前在实验室穿的白大褂改的,袖口还留着咖啡渍,布料已洗得发硬,摩擦着手心带来微微刺痒。当时评审说......她顿了顿,说共情不可量化,实验数据波动太大,像在玩过家家。
林昭昭突然想起奶奶笔记本里夹着的剪报。
1998年《心理学前沿》评论:林晚博士的共感实验混淆了科学与情感,将严肃研究娱乐化。配图里的年轻女学者抱着振子模型,眼里闪着林昭昭在自己设计密室时才有的光。
她握住母亲发颤的手,皮肤冰凉而薄脆,像是承载了太多未曾言说的夜晚。你不是来帮忙整理道具的。
林晚抬头,眼底的光碎成星子:昭昭,我想完成那个实验。
不是证明共情能被量化,是证明......她喉结动了动,声音轻得几乎融进晨风,证明有些情绪,不需要语言也能被听见。
那夜,她们并肩坐在仓库地板上,一张张拂去图纸上的灰尘。
小林医生默默送来热茶,茶香氤氲中低声道:“其实……当年反对您的那位教授,临终前留下一句话:‘也许我们错把温柔当作软弱。’”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像一场无声的接力。
林晚修复振子电路,指尖被焊锡烫出红痕;林昭昭重构算法,屏幕蓝光映在她疲惫却发亮的眼中;小林医生奔走于档案馆与旧工厂之间,找回散佚的数据芯片。
第三天清晨,“镜中问答”调试室亮起第一道蓝光。
那对沉寂二十年的振子座椅缓缓启动,嗡鸣声低得几乎听不见,却震颤了整个房间。
林昭昭盯着控制台的心跳监测仪,看林晚的心率从82跳到97。
母亲坐在另一间镜室的振子座椅上,黑色长发垂落,像道隔开两个世界的幕布。
需要暂停吗?小林医生攥着备用医疗包,声音微颤,1998年实验记录里,您母亲曾因频率过载出现过短暂呼吸性碱中毒......
不用。林昭昭按下启动键,指尖坚定,这次不是测试她有没有病。她望着屏幕里林晚挺直的脊背,是测试我们能不能听见彼此。
第一波振频轻触。
林晚的手指扣紧座椅扶手,皮革吱呀作响,掌心渗出细汗。
二十年过去,振子的嗡鸣依然像根细针,扎进记忆最深处——1998年的实验室,导师拍着她的肩说:林博士,你该研究更有价值的课题,而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小情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密室顶流逃生指南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密室顶流逃生指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