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里的姜茶香还没散,陆时刚从食堂端回两份热饭,不锈钢餐盘碰在桌上发出轻响。沈砚捏着保温杯的手指松了些,杯壁的温度已经凉了大半,他抬头看向陆时,才发现窗外的雨势真的小了,淅淅沥沥的雨声裹着晚风飘进来,倒比刚才的暴雨多了几分柔和。
“快吃吧,再放就凉了。”陆时把筷子递到沈砚手边,自己先掀开餐盒盖——里面是冒着热气的番茄炒蛋和红烧肉,食堂师傅特意多浇了勺汤汁,在微凉的傍晚里透着股实在的暖意。沈砚接过筷子,刚夹起一块肉,桌角的座机突然响了,尖锐的铃声打破了办公室的安静,在空旷的房间里格外突兀。
他动作一顿,看了眼来电显示——是技术科的王科。这个点打来,多半是有急事。沈砚放下筷子接起电话,刚“喂”了一声,就听见王科带着兴奋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沈队!有重大发现!赵静的手机数据恢复了一部分,里面有个匿名号码,案发前一周跟她联系得特别频繁!”
沈砚的身体瞬间坐直了,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听筒:“具体说说,匿名号码的身份能查到吗?通话内容呢?”
“号码没实名,但我们查了基站定位,近三个月的通话轨迹基本都绕着养老院转,最后一次通话是案发前一天晚上七点多,时长23分钟,定位在养老院门口的便利店。”王科的声音顿了顿,带着点不确定,“我们还比对了养老院的员工离职记录,发现这个号码的活跃时间,跟之前辞职的护工李娟的在岗时间完全重合——而且李娟辞职的时间,正好是最后一次通话的第二天。”
“李娟?”沈砚的眉峰猛地蹙起,手里的筷子“当啷”一声掉在餐盘里。他想起之前去养老院调查时,刘姐提到的那个“最早发现赵静不对劲”的护工,当时李娟已经辞职失踪,他们查了几天都没找到人,只当是普通员工离职,现在看来,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
陆时也停下了筷子,凑到听筒边,眼神里带着几分凝重。沈砚看了他一眼,对着电话说:“通话内容能还原多少?王科,不管多少,立刻发过来,我们现在过去。”
“好!我已经把能还原的片段整理成文档了,你们过来的路上就能收到。”王科应得干脆,挂断电话前又补了一句,“沈队,那23分钟的通话里,反复提到‘药检’‘结果’‘林辰’这几个词,你们路上重点看看。”
沈砚挂了电话,起身抓起椅背上的外套,动作快得带起一阵风。陆时也跟着站起来,把没动几口的饭塞进保温袋:“我开车,现在过去大概二十分钟。”两人没再多说,快步走出办公室,走廊里的声控灯被脚步声点亮,昏黄的光线下,两人的身影显得格外急切。
车驶出警局大门时,雨已经停了,夜空里压着厚重的乌云,只有路边的路灯透着点微弱的光,把路面的水洼照得亮晶晶的。陆时握着方向盘,余光瞥见沈砚正盯着手机屏幕,指尖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眉头皱得很紧,侧脸的线条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有些冷硬。
“还原的通话片段里,有两句能听清。”沈砚突然开口,声音打破了车厢里的安静,“赵静问‘结果确定吗?有没有可能出错’,李娟回答‘我反复查了三次,就是那个药,跟林辰给老人开的处方完全对不上’。”他抬起头,看向陆时,眼神里带着几分锐利,“药检结果——李娟手里有我们不知道的药检报告,而且这份报告,很可能跟林辰有关。”
陆时的手指紧了紧方向盘,心里突然豁然开朗。之前他们查林辰时,总觉得少了点关键证据,林辰给老人开的抗抑郁药虽然剂量偏大,但都在合理范围内,找不到直接关联赵静死亡的证据。现在看来,李娟手里的药检报告,恐怕就是突破口——她不仅是目击者,更是掌握关键证据的人。
“李娟辞职失踪,不是因为害怕,是因为知道得太多,怕被林辰灭口。”陆时的声音很沉,带着点肯定,“她跟赵静频繁联系,应该是在汇报调查进度,最后一次通话,就是把药检结果告诉了赵静——而赵静的死,很可能就是因为知道了这个结果。”
沈砚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又低头看向手机。屏幕上是王科发来的基站定位图,便利店的位置被标了个红色的点,旁边还有李娟的身份证照片——照片里的女人看起来三十多岁,梳着简单的马尾,眼神里带着点怯懦,跟他们之前想象中“掌握关键证据”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二十分钟后,车停在技术科楼下。两人快步走进大楼,王科已经在门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一叠打印好的资料,脸上带着明显的疲惫,却难掩兴奋:“沈队,陆警官,快进来,我把所有数据都导到电脑上了。”
技术科的办公室里亮着灯,几台电脑屏幕发出蓝幽幽的光,空气里飘着咖啡的苦味。王科把资料递到沈砚手里,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通话记录表格:“你们看,这是赵静和李娟的通话频率,案发前一周几乎每天都有通话,最短的三分钟,最长的就是最后那23分钟。我们还查了李娟的银行流水,发现案发前一天,她的账户里多了一笔五千块的转账,来源是匿名账户,查不到源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双生痕:暴雨中的硬币与红绳谜局请大家收藏:(m.20xs.org)双生痕:暴雨中的硬币与红绳谜局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