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与珍妃这对婆媳,那关系简直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宫斗大戏”,充满了权力博弈与恩怨情仇。
珍妃,这位光绪帝最宠爱的妃子,性格活泼开朗,思想也比较新潮,和慈禧太后那保守刻板的性格简直是天壤之别。珍妃刚进宫的时候,因为年轻漂亮、聪明伶俐,很得光绪帝的欢心。可这在慈禧太后眼里,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
珍妃对西方的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还经常女扮男装,这可把慈禧太后气得不轻。在慈禧看来,珍妃这是不守妇道,有失皇家体面。而且,珍妃还支持光绪帝变法,这更是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底线。
慈禧太后开始时不时地找珍妃的麻烦,先是降了她的位分,后来又把她幽禁起来。珍妃被幽禁的日子那叫一个惨,只能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还时不时地受到太监的刁难。
到了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在西逃之前,居然命人把珍妃扔到了井里。可怜的珍妃,就这样香消玉殒。这慈禧与珍妃之间的恩怨情仇,从权力博弈开始,以珍妃的悲惨死亡告终,成为晚清宫廷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十九、慈禧对晚清文化的影响:扭曲与阻碍的双重奏
慈禧太后统治晚清这么多年,对文化的影响那可真是双重奏,不过这旋律可不怎么美妙,更多的是扭曲与阻碍。
在教育方面,慈禧太后虽然在洋务运动期间同意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她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培养一些能为自己统治服务的人才,并非真正想推动教育的全面改革。这些新式学堂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等,都受到慈禧保守思想的严重束缚。她害怕新思想会冲击自己的统治,所以对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那是又想用又不敢完全放开。
在文学艺术领域,慈禧太后喜欢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作品。为了迎合她,很多文人都不敢写出真实反映社会现状的作品,导致晚清文学艺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而且,慈禧太后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把大量的钱财花在宫廷戏曲等娱乐活动上,却对民间文化的发展不管不顾。很多民间艺人生活困苦,一些优秀的民间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思想文化上,慈禧太后顽固地维护封建礼教,打压新思想的传播。她对那些倡导民主、科学的进步思想深恶痛绝,使得晚清社会思想僵化,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总之,慈禧太后对晚清文化的影响,就像给文化发展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慈禧的历史功过:争议背后的复杂审视
慈禧太后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争议,就像一团乱麻,得仔仔细细地梳理,才能看清她的历史功过。
从“功”的方面来看,她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洋务运动,虽说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客观上还是引进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一点推动作用。而且,在辛酉政变后,她联合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清除了“顾命八大臣”势力,实现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相对稳定。
然而,她的“过”那可就多了去了。为了独揽大权,她不择手段,打压异己,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政治腐败不堪。她生活奢靡无度,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百姓生活困苦的时候,还大肆挥霍钱财,六十大寿花费巨资,全然不顾国家危亡。在对外政策上,她更是一塌糊涂,面对列强的侵略,一味地妥协求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把中国的领土、主权拱手相让,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的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过”远远大于“功”。她的统治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我们在审视她的历史时,也应该考虑到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不过这并不能成为她诸多恶行的借口。慈禧太后就像一个复杂又矛盾的历史符号,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不断反思和批判。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闲话清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