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载沣执政期间与各方势力的博弈
载沣执政期间,身处各方势力交织的复杂网络之中,不得不与多股势力展开艰难的博弈。首先,与袁世凯及北洋系势力的博弈成为他执政初期的重要挑战。袁世凯在晚清政坛根基深厚,掌控着北洋新军,对载沣的权力构成巨大威胁。载沣试图通过明升暗降等手段削弱袁世凯的军权,将其解职。然而,袁世凯在北洋系中威望极高,他的离去使得北洋军内部人心浮动,对载沣的统治产生了潜在的反抗情绪。载沣虽暂时成功削弱了袁世凯的直接权力,但却未能完全掌控北洋系,为日后袁世凯的东山再起以及与革命党勾结埋下了隐患。
在立宪派方面,载沣原本希望通过推动预备立宪,借助立宪派的力量稳固统治。然而,由于“皇族内阁”的组建,严重违背了立宪原则,使得载沣与立宪派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立宪派原本对载沣推动立宪抱有期望,希望借此获得政治权力,参与国家治理。但“皇族内阁”的出现,让他们深感被欺骗,认为载沣无意真正实行立宪。于是,立宪派纷纷倒向革命阵营,与载沣领导的清政府展开对抗,从内部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载沣与革命党人之间,则处于一种水火不容却又无奈周旋的博弈状态。革命党人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标,不断发动起义,给载沣的统治带来了直接的冲击。载沣一方面调集军队残酷镇压革命党起义,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一些政治手段,如释放政治犯等,缓和与革命党的矛盾。但革命党人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深恶痛绝,坚决要求彻底推翻清朝,双方在政治理念上存在根本分歧,使得这种博弈始终处于激烈对抗的状态,载沣在这场博弈中逐渐失去主动权。
同时,载沣还需要应对列强的压力,与列强进行利益博弈。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对中国内部局势进行干涉。他们时而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以确保自身在华特权;时而又与革命党暗中接触,寻求新的利益代理人。载沣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既要借助列强的力量维护统治,又要防止列强过度干涉损害国家主权。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和载沣自身能力的局限,在与列强的博弈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丧失国家权益。
第十三章:载沣对晚清军事改革的推进与困境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之后,深刻认识到军事改革对于挽救大清命运的重要性,因此积极推进晚清的军事改革。他试图通过改革,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以增强国家的国防实力,应对内忧外患。载沣首先对军队的指挥体系进行调整,试图将军权集中于皇室,削弱地方督抚对军队的掌控。他设立了军谘府,作为统筹全国军事的最高机关,并任命亲信担任要职,期望借此实现对军队的有效指挥和管理。
在军事教育方面,载沣大力推动新式军事学堂的创办和发展。他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理论,同时在国内创办了多所军事学堂,如陆军贵胄学堂等,培养了一批具有现代军事知识和技能的军官。这些学堂采用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注重军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晚清军队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载沣推进军事改革面临着诸多困境。首先,财政困难成为军事改革的一大阻碍。晚清时期,国家财政因战争赔款、官员贪污等原因早已捉襟见肘,无法为军事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建设军事设施以及维持军队日常开销等都需要巨额资金,而政府却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例如,计划购买的先进火炮因资金不足而被迫减少数量,导致军队武器装备更新缓慢,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其次,旧有军事体制的积弊难以根除。晚清军队长期存在腐败现象,军官克扣军饷、吃空饷等问题严重,军队纪律松弛,战斗力低下。载沣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整顿,但由于这些问题根深蒂固,涉及到众多既得利益者,改革难以深入推进。一些军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改革阳奉阴违,使得军队的腐败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再者,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虽然载沣大力发展军事教育,但由于国内工业基础薄弱,军事技术落后,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在实际作战中往往无法充分发挥所学知识。同时,国内缺乏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无法为军队提供足够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导致军队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重重困难。载沣在晚清军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虽有积极的努力,但因诸多困境的制约,改革成效有限,未能从根本上提升晚清军队的战斗力,也未能挽救大清王朝在军事上的颓势。
第十四章:载沣在晚清社会变革思潮下的应对与转变
晚清时期,社会变革思潮风起云涌,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载沣作为监国摄政王,身处这一时代洪流之中,不得不做出一系列应对与转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闲话清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