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刚林在文书撰写方面的名声越来越大,他在官场的地位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一个小小的文书官员,逐渐升职加薪,成为了皇太极身边的红人。那些曾经对他不太在意的官员们,现在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地打招呼,刚林在官场上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第四章:文化融合间,满汉调和难
刚林虽然在文书撰写上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心里明白,满汉文化之间的融合可不是写几篇文书就能解决的事儿。在实际的官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满汉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隔阂。
就拿朝堂上的礼仪来说,满族有满族的规矩,汉族有汉族的讲究,每次举行大型朝会,两边的官员为了礼仪先后顺序、座位安排之类的事儿,都能吵得面红耳赤。刚林看着这些,心里直摇头,心说:“这要是一直这么闹下去,对国家可没什么好处。”于是,他决定发挥自己满汉文精通的优势,尝试着在文化融合方面做点实事。
他先从一些日常的礼仪规范入手,写了一本小册子,把满汉礼仪中一些共通的地方和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都整理了出来,还配上了详细的解释和示例。他把这本小册子分发给朝堂上的官员们,希望大家能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一些守旧的满族官员觉得刚林这是在崇汉媚外,丢了满族的脸面;一些汉族官员又觉得刚林这是在偏袒满族,对汉族礼仪不够尊重。刚林这一番好心,却引来了两边的不满,他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心里那叫一个委屈。但刚林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知道文化融合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得慢慢来。
第五章:风云突变际,立场受考验
就在刚林为满汉文化融合的事儿头疼的时候,后金朝堂上风云突变。皇太极突然驾崩,这消息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想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分得一杯羹。
刚林作为皇太极身边的重要文书官员,自然也被卷入了这场风暴之中。不同的势力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想拉拢他为自己所用。这其中,多尔衮一派势力强大,他们派人找到刚林,许以高官厚禄,暗示他只要站在多尔衮这边,将来必定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刚林心里明白,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选错了,说不定就万劫不复。
他一方面感激多尔衮对自己的看重,另一方面又对皇太极的知遇之恩念念不忘。刚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整天茶不思饭不想,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像只热锅上的蚂蚁。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初心,想起了皇太极对他的信任,想起了自己对后金稳定繁荣的期望。最终,刚林咬咬牙,决定保持中立,不参与任何一方的权力争斗。他只想继续做好自己的文书工作,为后金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可他这中立的立场,在这风云突变的局势下,又能坚持多久呢?刚林自己心里也没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六章:顺时应势难,夹缝求生存
刚林选择中立,可并不代表别人会放过他。在这场权力的大漩涡中,保持中立有时候比选边站还难。多尔衮一派觉得刚林不识抬举,对他怀恨在心;而支持皇太极正统继位的一派,又觉得刚林不够坚定,对他也心存疑虑。刚林就这么被夹在中间,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艰难。
朝堂上,一些多尔衮的亲信开始在各种场合对刚林冷嘲热讽,说他是个没主见的墙头草。刚林心里那个气啊,但又不能发作,只能默默忍受。工作上,也开始有人给他使绊子,原本顺利的文书撰写工作,现在总会遇到各种莫名其妙的阻碍。不是资料突然找不到了,就是上级对他写的文书百般挑剔,鸡蛋里挑骨头。
但刚林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深知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坚守自己的岗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他依然兢兢业业地撰写着各类文书,努力在文字中传达出有利于后金稳定的信息。他还利用自己文书工作的便利,在一些文书中委婉地呼吁各方以大局为重,停止内斗。虽然这些文书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刚林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总会有那么一丝希望,能让后金的局势稳定下来。
第七章:新主登基后,转机终出现
经过一番激烈的权力斗争,顺治帝最终登基。新帝登基,意味着新的开始,刚林也终于迎来了转机。顺治帝深知刚林在文书撰写方面的才华,也了解他之前在权力斗争中保持中立的立场,对他颇为欣赏。
顺治帝一上位,就把刚林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刚林啊,朕知道你是个人才,之前受委屈了。如今朕登基,正是需要你这样的人来为朝廷效力的时候。希望你能继续发挥你的才能,为朕撰写好各类文书,把朝廷的旨意准确无误地传达下去。”刚林听了顺治帝的话,心里那叫一个感动,当即跪地磕头,发誓一定尽心尽力为新帝效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闲话清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