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政治生涯终落幕,功过是非任评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祁充格在政治舞台上活跃了多年,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他在文馆的工作为后金及后来的清朝培养了不少文化人才,对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参与政治事务,虽曾因一时的抉择陷入困境,但后来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人无完人,祁充格在政治生涯中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一些行为和决策也受到了部分人的质疑。比如他在皇太极驾崩后的政治站队问题,虽然他后来得到了多尔衮的帮助而脱身,但这一行为还是被一些人认为是缺乏政治操守的表现。
最终,祁充格的政治生涯随着他的年迈而逐渐落幕。当他回首自己的一生时,心中感慨万千。他见证了后金到清朝的转变,参与了清初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诸多重要事件。他知道自己的一生有功有过,而这些功过是非,就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繁星,任由后人去评说。祁充格的故事,成为了清初历史的一个生动写照,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文化的交融以及人物在其中的挣扎与奋斗。
第十一章:文馆岁月的“怪咖”同事们
祁充格在文馆任职的日子里,身边围绕着一群形形色色、个性迥异的同事,这些人就像一群各具特色的“怪咖”,为他的文馆生活增添了不少别样的色彩。
首当其冲的要数那位叫阿古达的同事,他是个满文书法的狂热分子。每天一到文馆,别的事儿先不做,非得先在自己的桌前铺上宣纸,拿起毛笔,写上几幅满文书法作品,仿佛这是他开启一天工作的独特仪式。阿古达对满文书法的痴迷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能为了研究一个满文字体的细微变化,盯着那几个字看上一整天,嘴里还念念有词,什么“这一横要是再稍微往上倾斜一点,这字就更有韵味啦”之类的话。有一次,文馆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翻译一批重要文书。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可阿古达呢,翻译一会儿文书,就忍不住停下来琢磨他的书法。祁充格催了他好几次,他嘴里应着“马上马上”,眼睛却还是离不开那幅刚写了一半的书法。最后,要不是祁充格和其他同事帮忙分担了他的部分工作,这任务恐怕就没法按时完成了。完事儿后,祁充格半开玩笑地对阿古达说:“阿古达啊,你这书法要是能帮咱把文书翻译得又快又好,那可就真是奇了怪咯!”阿古达嘿嘿一笑,挠挠头说:“祁大人,我这不是一看到满文,就忍不住想在书法上钻研钻研嘛!”
还有一位叫李秀才的汉族同事,他原本是明朝的秀才,后来归降后金,来到了文馆。李秀才这人,肚子里装满了汉族的诗词歌赋,整天就想着把这些文化瑰宝传播给满族同事们。他经常在文馆里摇头晃脑地吟诵唐诗宋词,搞得大家都哭笑不得。有一回,祁充格正为一份外交文书的措辞发愁,李秀才凑了过来,摇头晃脑地说:“祁大人,您看这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在这里,既能表达咱后金与友邦的友好情谊,又显得咱有文化底蕴,您觉得如何?”祁充格听了,苦笑着说:“李秀才,这是外交文书,可不是诗词大会,得严谨庄重些,你这想法虽好,但不太合适呀!”可李秀才不甘心,还是时不时地在文书翻译和撰写时,试图融入一些诗词元素。祁充格一方面佩服他对汉族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一次次纠正他,在这一来一回中,两人倒也增进了不少感情。
文馆里还有个叫巴特尔的满族同事,他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原本是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猛将,因为识字且对文化工作感兴趣,被调到了文馆。巴特尔对文书工作一窍不通,常常闹出笑话。有一次,祁充格让他帮忙整理一些文书,按照重要程度分类。结果巴特尔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来,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书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而真正重要的文书却被他扔在了角落里。祁充格发现后,哭笑不得地对他说:“巴特尔,你这分类法可真是别具一格啊!这文书分类就跟打仗排兵布阵一样,得讲究个章法,你可不能乱来呀!”巴特尔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祁大人,我以前就知道打仗,对这文书整理还真是摸不着头脑,您多教教我。”于是,祁充格只好耐心地教他如何根据文书的内容、印章等要素来判断重要程度,进行分类。在祁充格的帮助下,巴特尔慢慢掌握了一些文书工作的技巧,也逐渐适应了文馆的工作。这些“怪咖”同事们,与祁充格一起在文馆度过了许多有趣又难忘的时光,共同书写着文馆的别样故事。
第十二章:政治漩涡中的“生存艺术”
祁充格在经历了之前的政治站队风波后,可谓是对政治漩涡的凶险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为了在这暗流涌动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去,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艺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闲话清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