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八点半,天高云淡。
装备部第五十七研究所的一号测试中心,气氛庄严肃穆。
这个地方,平日里戒备森严,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而今天,这里更是汇集了一群大人物。
测试中心宽敞明亮,各种来自德国、瑞士和日本的精密仪器,静静地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
房间的一侧,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他们,就是今天这场特殊“评审会”的专家组成员。
坐在主位上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者。
他叫王立行,是国内金属材料学领域的泰斗,几十年前曾留学德国,是中国热处理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身边,坐着来自航空部、船舶总公司、兵器工业部的总工程师,还有几位从国外归来的顶尖专家。
他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领域核心技术的话语权。
张援朝穿着一身笔挺的军装,坐在他们对面。
他的表情很平静,但紧紧握着的茶杯,还是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知道,今天这些专家,是中国科技的脊梁,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有着知识分子固有的骄傲和固执。
他们信奉数据,信奉经典理论,信奉经过千百次验证的国外先进经验。
想让他们承认,一个连大学校门都没进过的十八岁工人,搞出来的“土法”技术,能超越他们穷尽一生研究的成果,这无异于一场认知上的革命。
何维和刘总工,在小李的引领下,走进了测试中心。
当那十几道凝聚了顶级智慧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过来时,饶是见过些场面的刘总工,也瞬间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手心都冒出了冷汗。
他感觉自己不是来汇报成果的,倒像是一个即将参加答辩,面对十几位主考官的学生。
何维却依旧平静。
【启示】AI的视野中,这些专家的身份、履历、研究方向、甚至发表过的主要论文,都以数据卡片的形式,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
何维对他们,了如指掌。
“张代表,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小同志?”
王立行院士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了何维身上。
他的语气很和缓,但那审视的目光,却带着一种天然的权威感。
“是的,王老。”张援朝站起身,郑重地介绍道,“这位,就是红星机械厂的何维同志。他身边的,是他们厂的总工程师,刘庆华同志。”
专家们纷纷点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怀疑。
他们实在很难把眼前这个略显单薄的年轻人,和报告里那个“创造奇迹的天才”联系在一起。
何维把那个长条木盒,轻轻地放在了房间中央那张巨大的不锈钢检验台上。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个神秘的木盒吸引了。
“开始吧。”王立行院士淡淡地说。
刘总工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打开了木盒。
他正准备按照昨天晚上准备好的腹稿,开始详细介绍这项技术的研发背景、理论基础和工艺流程。
“等一下。”
王立行院士却突然开口,打断了他。
所有人都愣住了。
只见王老缓缓地站起身,走到检验台前。
他没有去看那份厚厚的书面报告,也没有问任何关于理论的问题。
他直接从旁边的工具车上,拿起了一把同样来自德国的,标着最高硬度等级的“鱼牌”金工锉刀。
他将何维带来的那根传动轴拿在手里,仔细端详了片刻。
然后,在所有人错愕的目光中,他举起了锉刀,用一种标准的、教科书般的姿势,狠狠地朝着传动轴表面划了下去!
“呲——!”
那声比在红星厂时更加尖锐、更加刺耳的刮擦声,响彻了整个测试中心。
王立行院士手里的那把顶级锉刀,像划在一块玻璃上一样,瞬间打滑。
而传动轴的表面,依旧光洁如镜,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这……”
在场的专家们,脸色齐齐一变。
他们都是行家,只凭这一下,他们就知道,这根轴的表面硬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
王老放下锉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震惊。
但他没有停下,又对助手说:“去,把A-3型洛氏硬度计推过来。”
A-3型洛氏硬度计,是国内最精密的硬度测试设备,探头用的是金刚石。
设备很快被推了过来,助手小心翼翼地把传动轴固定好,将金刚石探头对准了测试点。
压力施加,数据读取。
当屏幕上的红色数字最终定格时,整个测试中心,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HRC……70!”
助手的声音都在发抖。
洛氏硬度70!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淬火后的高碳钢,硬度一般在60到65之间。
硬质合金刀具的刀头,硬度也不过70左右。
而眼前这个用普通40铬钢制成的东西,表面硬度竟然堪比金刚石之下的顶级硬质合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