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
洛城,红旗重工,“红旗智造”专属总装车间。
车间里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一个点上。
那是一台高达二十米,占地面积堪比一个标准篮球场的庞然大物。
它的主体呈深灰色,充满了厚重的工业美感,巨大的液压臂如同巨兽的肌肉,充满了力量。
这就是那台倾注了整个红旗重工无数心血的——八千吨级一体化压铸机。
今天是安装“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河图一号】模具的日子。
在车间的另一端,【洛书一号】金属3D打印机,已经完成了它长达三个月的,不间断的金属烧结。
那个曾经只存在于设计图上的,重达一百零八吨的复杂模具,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一个特制的恒温恒湿的加工区内。
它就像一块巨大的,刚刚从神殿里出土的金属浮雕,表面虽然还带着金属粉末烧结后的粗糙质感,但那种内部结构带来的震撼,足以让任何一位机械工程师为之疯狂。
“开始最后的精加工。”
何维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清晰地传达到每一个工位。
他站在一个位于车间二层的中央控制室里。
在这里,他可以俯瞰整个车间的每一个角落,面前的数十块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洛书一号】和那台八千吨压铸机的各项参数。
随着他一声令下,一台红旗工业自主研发的,也是目前全世界行程最长、精度最高的——【泰山一号】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缓缓启动。
它的工作台长达二十米,足以将整个【河图一号】模具稳稳托住。
巨大的龙门框架,从模具上方缓缓滑过,主轴上安装的,是一把直径只有几毫米的,由特种陶瓷制成的微型球头铣刀。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如果说,3D打印是为模具塑造了“血肉之躯”,那么接下来的五轴精加工,则是为它雕刻出最终的“灵魂”。
那些需要与高温铝液直接接触的镜面,那些用来排气的微米级气道,以及那些用来保证上下模具合模精度的定位销孔……
所有精度要求在0.01毫米以内的部分,都需要由【泰山一号】,以一种数控精度的方式,一点点地雕琢出来。
切削液如同乳白色的溪流,温柔地浇灌在模具表面。
陶瓷铣刀高速旋转,发出的声音,犹如微风拂过琴弦般的嗡鸣。
整整七十二个小时。
【泰山一号】的刀头,在【红旗工控OS】的精确数控指令下,在那块一百多吨重的“昆仑钢”上,进行了整整三天的精细加工。
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冷却液被冲洗干净后,【河图一号】模具,终于向世人展露出了它的真容。
它那巨大的模腔表面,光滑如镜,可以清晰地倒映出天花板上的灯光。那些复杂的曲面和加强筋,过渡得天衣无缝。
“吊装。”何维下达了第二道指令。
车间顶部,四台巨型天车,缓缓启动。
十六根比成年人大腿还粗的钢缆,从四个方向,稳稳地勾住了模具的吊装点。
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这颗一百零八吨重的“巨兽之心”,被缓缓地吊离地面。
它精准地向着那台八千吨压铸机,移动过去。
安装的过程,枯燥而漫长。
但赵东升、陆国兴这些老一辈的工业人,却看得热泪盈眶。
他们知道,眼前这一幕,将成为共和国工业史的新起点。
……
一周后。
【河图一号】模具的安装与调试,全部完成。
车间里,气氛比上一次更加凝重,空气仿佛已经凝固成了实体。
所有非核心人员,都已被清场。
只留下何维,赵东升,陆国兴,以及压铸机的核心操作团队。
今天是第一次“试模”。
他们将用这套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系统,来压铸出【红旗智造】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部件:一体化后车身底板。
一台由【库卡】机器人操控的自动熔炼炉,早已将数吨重的“铝钪镁”新型合金,熔化成了银白色的,翻滚着的液体。
“开始预热模具。”何维的声音,从控制室传来。
模具内部,那些由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的复杂制冷制热管道,开始发挥作用。
滚烫的导热油在管道内循环,将一百多吨重的模具,均匀地加热到了三百摄氏度。
这是为了防止冰冷的模具,与一千度的高温铝液接触时,产生巨大的温差应力,导致模具开裂。
“一切准备就绪。”陆国兴擦了擦额头的汗,在对讲机里汇报道,“可以开始注射了。”
何维的目光,锁定在中央控制台的主屏幕上。
【红旗CAE】工业软件,正在以数字孪生的方式,实时地模拟着接下来即将发生的一切。
“启动。”他平静地,下达了最终指令。
机器人精准地,从熔炼炉中舀起重达80公斤的铝液,如同一个优雅的侍者,将它平稳地倒入压铸机的压射室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