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急着去寻找解决方案。
他在进行一次最彻底的“尸检”。
他一遍又一遍地,将那段失控的真实数据,输入到【昆仑引擎】的数字孪生系统中,试图让虚拟世界,完美地复现那场灾难。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
无论他如何调整模型的初始参数,【昆仑引擎】的模拟结果,始终与真实数据存在一个微小的偏差。
那个虚拟的发动机,始终比现实中的发动机,要温顺那么一点点。
“为什么?”
这个问题,让何维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他的引擎,明明已经进化到了可以模拟“微观尺度”的程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偏差?
是哪个环节被遗漏了?
他点燃了一支烟,这是他重生以来,第一次感到了一丝真正的棘手。
烟雾缭绕中,他启动了【启示】AI。
他没有直接问“答案是什么”。
他知道【启示】AI也不是万能的。
它只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和数据进行推演,而眼前的这个难题,显然已经触及到了这个时代最前沿的,尚未被完全解开的科学迷雾。
所以,何维下达了一个与航天完全无关的指令。
“【启示】AI,调取人类历史上,所有关于‘抑制非线性自激振动’的成熟理论模型。搜索范围不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声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电子学,甚至是生物学。”
这个指令,展现了何维思维的与众不同。
当所有人都陷在“火箭发动机”这个牛角尖里时,他却跳了出来,从一个更宏大、更底层的科学视角,去寻找共通的规律。
镜片上,无数的数据流开始疯狂地闪烁、碰撞、交叉比对。
亥姆霍兹共振原理、乐器音管的泛音抑制设计、桥梁的涡激振动阻尼方案、高层建筑的调谐质量阻尼器、战斗机的气动弹性颤振主动控制技术……
甚至连人体心血管系统中,动脉血管壁通过自身弹性来缓冲血压脉动的生物力学模型,都被一一罗列了出来。
一个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领域,在【启示】AI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下,被强行关联、比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何维静静地看着镜片上那片浩瀚的知识海洋,任由自己的大脑,在这些不同的学科之间,自由地跳跃,寻找着那一点点可能存在的灵感火花。
凌晨四点。
就在何维因为长时间的思考而感到一丝疲惫时,【启示】AI的分析,最终锁定在了一个让他感到无比意外,却又瞬间醍醐灌顶的领域。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前苏联“阿库拉”级核潜艇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一个不起眼的,被称为“主动降噪系统声学消声瓦”的模块,被高亮显示了出来。
旁边的注释写着:【该系统通过在管路中设置柔性声学腔体,主动吸收并抵消由螺旋桨和泵组产生的,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噪声,以达到隐身目的。】
“柔性腔体吸收抵消。”
何维的瞳孔,猛地收缩成了针尖大小。
他猛地站了起来,因为动作过猛,带倒了身旁的椅子。
一道闪电,划破了他脑海中所有的迷雾。
“我明白了,”他喃喃自语,声音因为极度的兴奋而微微颤抖,“我完全明白了!”
他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数字孪生”会失真了。
因为他的模型里,所有的管路、阀门、泵体,都被设定为了“绝对刚性”的理想状态。
但在真实世界里,任何金属,都存在着微观尺度的“弹性”!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弹性,与流体的压力脉动发生了耦合,才催生出了那个连【昆仑引擎】都未能完全预测的魔鬼!
他之前的思路,一直是试图用一个更快的,刚性更强的“可变几何喷注器”,去追上并“压制”住振动。
而现在,潜艇降噪技术,给了他一个全新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思路。
“为什么一定要‘压制’?”
“如果主动地,在管路中为那股破坏性的压力脉动,提供一个柔软的可以吸收能量的‘缓冲区’呢?”
“就像在铁砧和锤子之间,垫上一块橡胶。”
这个念头,瞬间点燃了他所有的创造力。
他快步冲到电子白板前,拿起画笔,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开始绘制一个新的设计方案。
他没有对那个精密的“可变几何涡流喷注器”做任何修改。
他只是在连接涡轮泵和燃烧室的那根,最粗壮的液氧输送主管路上,增加了一个外形奇特的“旁通回路”。
回路的核心,是一个由一种闪烁着幽蓝色光泽的,具有高强度和高弹性的,波纹管状的新型合金构成的封闭“蓄压器”。
它看起来,就像是给一根坚硬无比的高压心脏主动脉,额外嫁接了一个柔软的,富有弹性的“静脉腔”。
一个足以让全世界所有航天管路设计师都惊掉下巴的异端设计,在他的笔下诞生了。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