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典礼的掌声和赞誉,如同绚烂的烟火,照亮了整个世界的夜空。红旗集团和何维的名字,被赋予了世界级的光环。
然而,在文昌的战略指挥中心里,气氛却与外界的喧闹截然不同。
这里没有庆功的香槟,只有如同钟表般精准运转的倒计时,和冰冷、客观的数据流。
何维深知,声望如同潮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真正能支撑起帝国大厦的,永远不是外界的赞美,而是冰冷的物理定律和无情的数学法则。
他此刻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法则——一个由红旗前沿科学院的顶尖算法团队,耗费了无数个日夜,推演出的,关乎“天网”未来的“技术奇点”。
“何总,根据‘织女-43’号任务的数据回报,我们已经确认,在轨可用的‘织女星’数量,正式达到了1802颗。”
在指挥中心的全息星图前,钱立群院士的声音沉稳而坚定。
“我们的‘天巡’算法经过最后一次全天候、全球域的覆盖仿真,结论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变化。”
他伸手在星图上轻轻一划,一张覆盖全球的、由无数六边形网格构成的动态覆盖图,瞬间变为纯粹而稳定的绿色。
“‘临界质量’已经达成。从这一刻起,‘天网’可以保证,在全球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从海平面到珠穆朗玛峰之巅,从繁华的都市中心到孤寂的南极冰盖,每一位用户,都能同时被至少四颗以上的‘织女星’信号所覆盖。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死角、永不掉线’的持续服务,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指挥中心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明白这个结论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之前的“天网”,还只是在局部地区展现出超越时代的能力,那么从今天起,它已经成为一张真正意义上,笼罩了整个星球的天基网络。
拼图,完成了最后一块。
何维静静地看着那张完美的绿色覆盖图,眼中没有丝毫波澜。
他等待这一天,已经太久了。
“辛苦了,钱老。”他点了点头,转向身边的软件工程总监,“通知昆仑OS团队,按预定方案,执行‘静默更新’。”
“是,何董。”
一个指令,通过加密信道,发送到了位于洛城的红旗软件中心。
在那里,数以千计的工程师早已严阵以待。
随着指令的确认,一个早已准备好的系统更新包,开始被悄无声?地推送到全球数十亿台激活的【红旗】终端上。
这次更新的版本号,只在小数点后低调地跳动了一下。
更新日志也只有一句毫无感情的话:“为了更流畅的网络体验,我们优化了您的网络连接逻辑。”
普通用户对此毫无察觉。
在一个全球大多数人都在熟睡的夜晚,无数台手机在充电时,自动完成了这次更新。
更新包的核心,并非增加了什么炫酷的功能,而只是修改了一个底层的、关于“网络优先级”的默认设置。
在此之前,【昆仑OS】的网络连接逻辑是:优先连接Wi-Fi,其次是地面移动基站。最后,在没有任何地面信号的情况下,才会尝试连接“天网”。
这是一个为了“平稳过渡”而设计的保守策略。
而这一次更新,将这个逻辑,做了极其细微的调整。
新的逻辑是:默认连接“天网”。
只有在极少数的、信号被严重物理遮蔽的室内环境下,如地下车库、隧道,系统才会自动切换回地面移动网络,作为备用补充。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动,如同一个扳道工,轻轻地拨动了一下道岔。
而这条名为“全球信息流”的万亿吨级巨轮,便在这一瞬间,驶向了一条全新的、无人涉足过的航道。
第二天,黎明照常到来。
从东京到巴黎,从开普敦到纽约,全球数以十亿计的【红魔】手机用户醒来,开始他们寻常的一天。
他们没有察觉到任何异样。
通勤的路上,打开新闻客户端,图片秒速加载,视频流畅播放。
办公室里,发送一份巨大的设计文件,进度条几乎一闪而过。
咖啡馆里,与远方的家人视频通话,画质高清得如同对方就坐在面前。
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甚至有人会觉得,“今天的网速,好像格外的快,格外的稳定。”
他们没有意识到,从他们解锁手机的那一刻起,他们的数据流,就不再是通过城市里那些拥挤的基站、穿越地下的光缆进行传递。
它们化作了一道道无形的电波,笔直地射向400公里高空之上,那片由1800颗星辰组成的沉默网络。
一个时代,在绝大多数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完成了切换。
然而,当普通用户在享受着这份“更快更好的网络”时,全球所有电信运营商的后台监控中心里,却宛如地狱降临。
美国,AT&T总部,网络监控大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生1982工业黑科技制霸全球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