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何维从所有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他不再出现在训练场上,不再巡视繁忙的工地,甚至连核心成员的例行会议,他也极少参加。
他像一个最虔诚的苦行僧,将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奉献给了那间小小的石屋,和那堆积如山的、散发着墨香的麻纸。
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了那些来自另一个时空的、残存的记忆碎片,以及如何将这些碎片,用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方式重新拼接起来的无尽思考。
阿月成了他唯一的助手。
她每天都操心着何维的饮食起居。
当何维口述那些佶屈聱牙的物理学概念时,阿月就用她那娟秀而又精准的笔迹,誊写成文。
两人,一个口述,一个记录,成为了这座城市最神秘,也最重要的“智慧核心”。
而铜都城,在年轻的执政官阿雅的治理下,展现出了与何维时代截然不同的风貌。
没有了何维那种大开大合、充满着冒险精神的领袖魅力。
阿雅的治理风格,如同她的人一样,冷静、细致,充满了对数据的迷恋和对规则的绝对遵从。
她做的每一项决定,都有着详实的数据支撑。
她不会像何维那样,用充满煽动性的语言去激励民众。
她只会将公共粮仓的粮食储备数、每个项目组的预算和产出,用巨大的木板,清晰地公布在广场上。
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家底”,看到自己的贡献和回报。
起初,矛和坚这些习惯了听从何维直接命令的“老将”,对这个小姑娘的“数据治国”,充满了不适应和轻视。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反驳她。
当矛请求为都护府增加一百套全新的复合甲时,阿雅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拿出了一本账册,平静地告诉他:
“矛都护,根据燧长老的工匠区报告,制造一套复合甲,需要消耗三十张标准鹿皮,五斤兽筋,和十斤鱼胶。一百套,就需要三千张鹿皮,五百斤兽筋,和一千斤鱼胶。而我们去年,整个铜都城的总产出,也只有五千张鹿皮。如果将这么多资源都倾斜给你,那么城内所有战士的冬衣更换,和渔港城船只的修补,都将停滞。请问,你觉得,哪一项更重要?”
一番话说得矛哑口无言,最终只能悻悻地,将自己的申请,从一百套,削减到了二十套。
在这种绝对的、不讲情面的“数据”面前,所有的资历和勇武,都显得苍白无力。
渐渐地,所有人都习惯了这位年轻执政官的风格。
他们知道,她不会像何维那样创造神迹,但她能像一个最精密的齿轮,保证这座巨大的城市,平稳、高效、不出任何差错地运转下去。
而站在她身后的,是那位正在为这座城市锻造“灵魂”的、真正的王。
时间,就在这种奇妙的平衡中,缓缓流逝。
不知不觉,十年过去了。
十年,足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长成一个能够拉开弓弦的少年。
十年,也足以让两座新生的城市——渔港城和都护府,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根来。
十年后的铜都城,人口超过了五千,算上所有附庸的牧民和周边的小部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两万。
高大坚固的水泥城墙,向外扩张了数次,将大片的农田和牧场都囊括了进来。
城内,道路纵横,商铺林立。
银行里发行的铜都币,驱动着这片土地上最繁荣的商业。
而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那座终于彻底完工的——铜都学宫。
它静静地矗立在城市的中心,白色的石墙,青色的瓦顶,飞扬的檐角,充满了庄严而又典雅的美。
藏书阁的书架上,已经不再空荡。
除了那本薄薄的《初等数学-卷一》,又多了几本同样厚重的手抄本。
一本,是何维耗费了整整五年心血,反复修改了数十遍的——《力学入门》。
另一本,则是他与燧长老、觅等人,共同研究、实验、总结出的——《材料与化学初步》。
里面,记录了青铜的冶炼,水泥的烧制,草药的辨识,甚至还有酿酒和制陶的改良技术。
而书架最顶层,摆放着的,则是两部堪称镇宫之宝的鸿篇巨着。
一部是何维亲自审定,耗费了最多心血的——《铜都汉字字典初版》。
里面收录了超过三千个常用汉-字,每一个字,都有标准的读音、笔顺和详尽的释义。
另一部,则是由阿月呕心沥血,耗费了整整十年,才终于完成的《铜都城史诗》。
这部史诗,从骸骨部落的残暴写起,记录了何维的到来,记录了每一次战争,每一次技术革新,也记录了方尖碑上每一个英雄的名字和故事。
它的文字,不再是枯燥的记录,而是充满了情感与温度。
这一天,是学宫正式落成的日子,也是这几部奠基之作,正式向所有学者开放的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请大家收藏:(m.20xs.org)石器星辰我在一万年前重启文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