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林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遍了所有关于苏清和的资料。从博物馆的档案到民间收藏的书信,再到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所有信息都指向一个结论:苏清和是坚定的抗日爱国人士。可那个被篡改的档案、神秘的私信,还有档案馆的咨询电话,又像一张网,把他困在真假难辨的迷雾里。
凌晨两点,他终于在一篇1990年的访谈录里找到线索。受访人是苏清和的学生,提到1938年苏清和确实去过上海,但目的是营救被日军关押的古籍修复师,而非参与掠夺。访谈最后还提到,当时有个叫“周明远”的汉奸,曾伪造苏清和的签名,试图将一批古籍献给日军,后来被苏清和当众揭穿,周明远因此怀恨在心,扬言要“让苏清和身败名裂”。
林野猛地坐直身体,搜索“周明远”的名字。资料显示,周明远在抗战胜利后逃往国外,而他的孙子周立群,现在是本地一家文化公司的老板——这家公司,正是三个月前竞标“城市记忆”项目失败的竞争对手。
第三章:广场上的对峙
钟楼广场的老电话亭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遗物,红色的铁皮已经生锈,玻璃上贴着泛黄的小广告。上午九点五十分,林野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看着电话亭的门紧闭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
十分钟后,一个穿着黑色风衣的男人走到电话亭前,左右张望了一下,然后推门进去。林野认出他——周立群。
他快步走过去,敲了敲电话亭的玻璃。周立群转过身,脸上没有惊讶,反而带着一丝嘲讽:“林主任果然来了,比我想象的还快。”
“档案是你改的?私信也是你发的?”林野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周立群打开电话亭的门,走到阳光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你先看看这个。”照片上是两个年轻人的合影,左边的人眉眼和苏清和很像,右边的人穿着日军军装,笑容刺眼。“这是我爷爷周明远和苏清和的合影,1938年在上海拍的。”
“这张照片是伪造的。”林野接过照片,指了指背景里的建筑,“1938年上海的这个位置,已经被战火炸毁了,不可能有完整的建筑背景。而且苏清和的日记里明确写过,他1938年在上海期间,从未和周明远见过面。”
周立群的脸色变了变,却依旧嘴硬:“日记可以伪造,照片总不能吧?我爷爷当年留下的遗物里,还有苏清和写给日军的‘献书信’,只是我还没来得及公开。”
“你不敢公开。”林野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你知道那封信是假的,就像你篡改档案、发匿名私信一样,都是为了破坏‘城市记忆’项目,报复当年苏清和揭穿你爷爷的丑事。”
周立群的身体晃了一下,双手攥成拳头:“我爷爷不是汉奸!他只是想保护那些古籍,苏清和当年根本不懂,为了所谓的‘爱国’,差点让那些珍贵的古籍毁于战火!”
“所以你就想通过篡改历史,让苏清和身败名裂?”林野的声音提高了几分,“你知不知道,‘城市记忆’项目不仅是为了纪念苏清和这样的英雄,更是为了让现在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你这样做,不是在保护文化,是在亵渎历史!”
就在这时,广场上突然传来一阵掌声。林野回头,看到小周带着一群人走过来,其中有张教授、李馆长,还有几个拿着相机的记者。“周总,我们已经把你篡改档案的证据交给警方了。”小周举了举手机,“刚才你和林哥的对话,也已经录下来了。”
周立群看着围过来的人,脸色惨白,双腿一软,差点摔倒在地。他看着林野,声音里带着绝望:“我只是想为爷爷正名,我没错……”
“正名不是靠篡改历史,而是靠真实的证据。”林野叹了口气,“你爷爷当年的所作所为,历史已经有了定论。如果你真的想为他做些什么,不如把他留下的遗物捐给博物馆,让专家去研究,或许还能找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但用谎言掩盖谎言,只会让他的名声更臭。”
当天下午,“城市记忆”项目官微发布了一篇长文,详细说明了周立群篡改档案、试图破坏项目的经过,并附上了相关证据。同时,项目团队还公布了苏清和1938年在上海营救古籍修复师的完整档案,以及周明远伪造签名的原始证据。
微博发布后,转发量在两小时内突破百万。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历史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谢谢项目组还原真相!”“尊重历史才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支持‘城市记忆’!”“希望周立群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别再亵渎历史了。”
第四章:记忆的回声
一周后,“城市记忆”项目的启动仪式在博物馆举行。当天,博物馆特意开放了“苏清和专题展厅”,展出了他当年修复的古籍、使用过的工具,以及那封被周明远伪造的“献书信”原件。展厅里人头攒动,很多市民带着孩子来参观,听讲解员讲述苏清和的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数之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