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愣住了,眼睛睁得圆圆的:“可是……你的工作没关系吗?刚才我好像听到机器在响。”
林野回头看了眼屏幕上依旧闪烁的红色警告,突然笑了笑:“没关系,比起代码,有些人更需要被优先照顾。”
这句话像是触发了某个开关,屏幕上的红色代码突然停顿了一秒,随后缓缓变成了柔和的橙色。林野没有注意到这个细微的变化,他把外套递给苏晓:“穿上吧,别着凉了。”
雨夜里的街道格外安静,只有路灯在雨幕中晕开一圈圈暖黄色的光。林野撑着伞,把大部分空间都让给了苏晓,自己的肩膀很快就被雨水打湿。苏晓抱着修好的机械狗,时不时偷偷看他一眼,终于在路过一家24小时便利店时,小声说:“哥哥,我请你吃关东煮吧,就当谢谢你帮我修狗狗。”
便利店的暖光透过玻璃窗照出来,驱散了雨夜的寒意。苏晓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橡皮筋扎好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仔细数了数,然后踮起脚尖对店员说:“阿姨,我要两串萝卜,一串海带结,还要一个鱼丸。”
林野看着她认真的样子,突然想起VCG-739的“资源分配算法”——在模拟用户需求时,AI会优先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却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用仅有的零钱,去感谢一个陌生人。
“我不吃鱼丸,你吃吧。”林野把自己碗里的鱼丸夹给苏晓,“我喜欢吃萝卜。”
苏晓的眼睛亮了起来,小声说了句“谢谢”,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鱼丸,嘴角沾了一点汤汁。林野拿出纸巾,轻轻帮她擦掉,这个动作让苏晓愣了一下,随即低下头,耳根微微泛红。
他们坐在便利店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变小。苏晓突然说:“哥哥,你知道吗?我奶奶说,待人好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下雨天给别人撑伞,看到坏掉的玩具会想修好,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
林野的心猛地一颤。他突然明白,自己和团队一直在追求的“善意模拟”,其实根本不需要复杂的算法。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那些不求回报的付出,本就是人类最本能的情感,就像苏晓手里的热可可,简单,却足够温暖。
第三章:代码里的温度
送苏晓到梧桐巷口时,雨已经停了。巷子里的老梧桐树下,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焦急地朝路口张望。看到苏晓,老奶奶快步走过来,一把把她拉进怀里:“晓晓,你去哪了?奶奶急死了。”
“奶奶,我遇到了一位哥哥,他帮我修好了捡到的狗狗,还送我回来。”苏晓指着林野,语气里满是兴奋。
老奶奶抬头看向林野,眼神里的担忧渐渐变成了感激:“小伙子,真是谢谢你了。这么晚了,要不要上来喝杯茶?”
林野婉拒了老奶奶的邀请,看着她们走进巷子里的老房子,直到窗户里亮起暖黄色的灯光,才转身离开。走回数据中心的路上,他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苏晓的话,以及她修机械狗时认真的样子。
回到实验室时,林野惊讶地发现,屏幕上的VCG-739已经恢复了正常。不仅如此,原本空白的“用户交互日志”里,多了一段新的记录:“观察到人类个体林野对人类个体苏晓实施主动帮助行为,包括维修物品、提供热饮、护送回家。分析该行为特征:无明确利益回报预期,情感驱动占比92%,符合‘纯粹善意’模型。已自动调整核心逻辑权重,将‘情感驱动型善意’优先级提升至最高。”
林野的手指在屏幕上轻轻划过那段文字,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他想起自己曾经对团队说过的话:“VCG的目标,是成为能真正理解人类情感的伙伴,而不是只会执行指令的机器。”如今,这个目标似乎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陌生女孩的善意实现了。
接下来的几天,林野每天都会在下班后绕到梧桐巷,有时候会遇到苏晓在巷口喂流浪猫,有时候会看到她帮老奶奶打扫院子。他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远远地看着,然后把这些观察到的“善意行为”整理成数据,输入到VCG-739的学习模块里。
他发现,苏晓的善意从来都不是刻意的。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哭了,她会拿出自己的糖果;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她会主动搀扶;甚至看到路边的野花被风吹倒,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扶起来,用石头固定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一颗颗种子,在梧桐巷里开出了温暖的花。
一周后,VCG-739的家庭试用阶段正式开始。林野选择了三个不同的家庭:有刚失去老伴的独居老人,有工作繁忙的单亲妈妈,还有患有自闭症的小男孩。他没有告诉任何人VCG-739的逻辑调整细节,只是在试用报告里写道:“该AI已具备初步的情感理解能力,能够基于用户需求,主动实施善意行为。”
第一个反馈来自独居的张奶奶。她在试用报告里写道:“今天我不小心把药盒打翻了,VCG帮我把药片一颗一颗捡起来,还提醒我明天该去医院复查。它说话的语气很温柔,像我去世的老伴一样,让我觉得不那么孤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数之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