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阁”总部,数据分析室内。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再是《薪火》舞台的绚丽画面,而是跳动着无数复杂的数据流、网络热点图谱和实时舆论监控面板。几名技术团队成员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艺术创作的、属于数字世界的紧张感。
林薇站在屏幕前,双臂抱胸,脸色凝重。沈清悦静立一旁,目光沉静地扫过那些不断滚动的数据和关键词。
“热度还在持续,但成分开始变得复杂了。”技术团队的负责人,一位名叫赵启的年轻极客,指着屏幕上几个突然飙升的曲线节点说道,“从三天前开始,关于我们‘星阁’和清悦姐的讨论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声音’。”
他切换页面,展示出几个被高亮标记的社交平台帖子截图。这些帖子的标题和内容,不再是之前一边倒的赞美,反而带着一种看似客观、冷静,甚至略带“忧思”的口吻:
《理性讨论,沈清悦和‘星阁’的路线是否过于‘阳春白雪’?》
《‘星阁’的‘薪火’固然惊艳,但传统文化真的只能这样高高在上吗?》
《担忧:当文化传承变成少数人的‘奢侈品’,它还如何传承?》
发帖的账号,大多看起来像是具有一定粉丝基础、关注文化或社会议题的“理性博主”。他们的行文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先肯定“星阁”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随后话锋一转,开始质疑其“普及性”、“大众接受度”和“商业可持续性”。
“这些帖子下面的评论,风向也很一致。”赵启又调出评论分析图,“大量新注册或低活跃度的账号,在复制粘贴类似的论调——‘说得对,感觉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好看是好看,但看不懂,有距离感’、‘支持文化传承,但希望更接地气一点’。”
这些言论,如同温水中悄然加入的冰块,初时不觉,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整体的温度。它们没有直接辱骂或诋毁,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为你好”、“为文化传承担忧”的外衣,试图将“星阁”和沈清悦架在“曲高和寡”、“脱离群众”的火上烤。
“和之前顾辰风时期那种直白的黑粉、水军完全不同。”林薇语气严肃,“这次的手法更隐蔽,更……具有迷惑性。很多真正的路人,甚至我们的一些粉丝,看了这些言论,都可能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沈清悦点了点头,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她想起了苏晓电话里那句“善意”的提醒——“有时候,适当接点地气,会不会更好?”
看来,试探之后,真正的舆论攻势,已经开始了。这不再是简单的抹黑,而是一场针对“星阁”立身之本的“认知战”。
就在这种“理性担忧”的声浪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的同时,另一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舆论风暴,在另一个赛道上被刻意点燃。
“幻镜科技”旗下的虚拟偶像“璃月”,在沉寂了短暂时间后,突然宣布将与某国际知名潮牌推出联名系列,并发布了一支制作精良、充满赛博朋克元素的MV。MV中,“璃月”穿着融合了模糊汉元素和大量荧光、金属、透明材质的服装,在充满未来感的都市中舞动,背景音乐是节奏强劲的电子音效,偶尔穿插几声经过严重电音处理的、听不出原型的所谓“古风”吟唱。
几乎在同一时间,关于“璃月”和这支MV的营销通稿、短视频、粉丝二创,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网站。
#璃月破次元国风#
#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国潮#
#传统也可以很酷#
话题后面都跟着鲜红的“爆”字或“热”字。点进去,满眼都是绚烂的色彩、快速的剪辑、夸张的视觉特效,以及成千上万条仿佛复制粘贴般的狂热评论:
“啊啊啊璃月杀我!太飒了!”
“这才是创新!打破传统枷锁!”
“老古董们来看看,什么叫做时代的声音!”
“爱了爱了,已下单联名款,支持新国潮!”
数据监测屏幕上,代表“璃月”热度的曲线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飙升,其互动量、播放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甚至短暂地压过了“星阁”因《国家宝藏》带来的热度。
“数据严重异常。”赵启指着另一块屏幕上复杂的代码和流量分析图,“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互动来自集群IP和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机器人账号。他们在人为制造一种‘璃月’火爆出圈、深受年轻一代追捧的虚假繁荣。”
林薇看着屏幕上那光怪陆离的MV画面和下面清一色的狂热评论,眉头紧锁:“他们这是在用纯粹的视觉刺激和资本催熟的数据,来定义什么是‘新’,什么是‘潮’。刻意将‘传统’与‘老土’、‘深度’与‘沉闷’捆绑,把我们坚持的东西,污名化为‘过时’和‘枷锁’。”
两股舆论,一明一暗,看似对立,实则遥相呼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