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的古老礼堂,与昨夜衣香鬓影的酒会现场截然不同。高耸的穹顶,深色的木质镶板,层层叠叠的环形坐席,空气中弥漫着书籍、旧羊皮纸与几个世纪思想沉淀的肃穆气息。这里,是知识与理论交锋的圣殿。
中法文化论坛“东方美学与当代设计”主题峰会,将在这里举行。与会者不再仅仅是时尚界人士,更多的是学者、批评家、建筑师、哲学家以及各大艺术院校的师生。他们的目光更加理性,也更加挑剔,寻求的不是瞬间的视觉惊艳,而是思想深处的共鸣与逻辑的严谨。
沈清悦在后台准备间,做着最后的调整。她换下了昨夜的华服,穿上了一身剪裁精良的深青色新中式套装,款式利落,仅在一侧衣襟用银线绣着细小的云纹,庄重而不失风雅。秦羽小心地调试着待会儿要配合演讲使用的古琴,李瑾则最后一次检查着即将展示的微缩苏绣作品。
林薇快步走来,低声提醒:“清悦,刚拿到最终的嘉宾名单和议题顺序。在你之后发言的,是法兰西学院院士、着名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让-皮埃尔·勒菲弗教授。他是……‘欧洲中心论’的坚定拥护者,尤其对非西方艺术融入‘当代’语境持保守甚至批判态度。根据我们掌握的信息,他与《全球文化观察》的索菲亚·罗西私交甚密。”
沈清悦点了点头,眼神沉静无波。她早已预料到,真正的挑战,不在秀场,而在思想的战场。
“知道了。”她平静地说,“按我们准备的来。”
论坛开始。主持人做了简短开场后,几位中法学者先后发言,探讨了东方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文化符号的转译等议题,气氛还算平和。但沈清悦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由西方学术话语权构筑的壁垒,依然牢固地存在着。
终于,轮到她上场。
沈清悦走上讲台,调整了一下话筒。台下,是数百双充满智慧却也带着审视的眼睛。勒菲弗教授坐在前排,双手交叉放在腹前,眼神平静,却自带一种学术权威的压迫感。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来宾,上午好。”沈清悦的声音透过优质的音响设备,清晰地传遍礼堂,没有紧张,只有一种沉淀后的从容。“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主题是——‘当代性’的另一种可能:以东方美学的‘活的精神’超越时空。”
她没有使用复杂的理论术语堆砌,而是开门见山,直指核心。
“在西方艺术史的叙事中,‘当代’(contemporary)往往与特定的时间节点、社会思潮和艺术运动紧密绑定,它似乎是一条单向前进的河流。”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然而,在东方,尤其是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存在着一种不同的时间观和艺术观。我们认为,真正的‘当代’,并非一个固定的时间标签,而是一种与当下生命经验深度对话、并能激发新的感知与思考的‘活的精神’(living spirit)。”
这个开场,便与之前几位学者的视角形成了微妙差异,引起了台下不少人的兴趣。
“我想以两个具体的例子来阐释。”沈清悦示意了一下。讲台一侧的光线暗下,巨大的屏幕上开始播放秦羽精心制作的影像。
第一段,是古琴曲《流水》的片段。影像并非单纯演奏,而是配合了水流在不同状态下的超高速摄影——水滴凝聚、溪流潺潺、江河奔涌、浪涛拍岸。
“这是中国古琴曲《流水》,”沈清悦解说,“它描绘了水的千变万化。但在我们看来,它不仅仅是描绘自然。它的‘韵’在于音与音之间的留白,在于右手弹奏实音与左手吟猱绰注产生的虚响所共同构成的、一个充满动势与想象力的能量场。这种对‘虚空’、‘气韵’的表现,与西方音乐注重和声结构与旋律发展的逻辑截然不同。它关乎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与内在的生命节奏。”
她切换画面,是李瑾那幅双面异色绣《蝶恋牡丹·月影暗香》的极致微观影像。针脚细如发丝,色彩过渡精妙入微。
“这是苏绣中的双面异色绣。一面是阳光下绚烂的蝶恋牡丹,一面是月光下清冷的月影暗香。”沈清悦的声音带着一种对技艺的敬畏,“它所耗费的时间、专注与心力,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它追求的,不是对物象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极致的技艺,捕捉并赋予对象一种精神性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物象、情感与哲思的高度统一,它穿越时间,直指人心。”
她总结道:“古琴的‘气韵生动’,苏绣的‘匠心意境’,它们所蕴含的这种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独特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当代性’的精神资源。因为它们回应的是人类永恒的命题——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安放自我,如何与时间和解。当我们将这种‘活的精神’与当下的材料、技术、生活方式相结合时,它所创造出的,就是一种源自东方哲学内核的、真正的‘当代’表达,而非对过去符号的简单挪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