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悦站在战略图板前,上面标注着艺术中心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硬碰硬只会让对方更加团结,联合抵制。她需要找到一条能够绕过正面壁垒,直抵核心的路径。
“他们不是质疑我们的学术性吗?”沈清悦眼中闪过一丝冷光,“那我们就用他们无法质疑的学术力量,来为我们正名。”
她迅速下达指令:
学术破冰: 立即启动与巴黎索邦大学、法兰西公学院等欧洲顶尖学术机构的接触,以“东方美学当代性研究院”的名义,联合举办一系列高规格、纯学术的国际研讨会,议题直指“全球化下的美学范式转移”、“非西方中心的现代性叙事”等前沿领域,邀请欧洲本土的权威学者参与,构建独立的、高端的学术话语场。
舆论分化: 利用已建立合作关系的法媒集团,策划深度人物专访和专题报道,不再聚焦于“星阁”本身,而是深入探讨克莱尔·莫罗所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艺术史观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引发知识界的公开讨论,从外部施加压力。
寻找盟友: 深入调查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内部,寻找那些对杜邦和莫罗把持话语权不满、或真正对跨文化研究感兴趣的年轻一代学者和策展人,暗中建立联系,寻找内部突破口。
策略悄然实施。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学术破冰。凭借周墨安等人在国际学界的声望,以及“星阁”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一场与索邦大学合办的“气韵生动与西方现象学”研讨会成功举行,吸引了大量欧洲重量级哲学家、艺术史家参与,讨论之热烈、层次之高,出乎意料,相关报道开始出现在严肃的学术期刊和文化评论版块。
紧接着,一篇发表在知名文化评论周刊上的长文《谁定义了“普世价值”?——论艺术中心的知识垄断》虽未点名,但矛头清晰指向莫罗等人的保守立场,在巴黎知识分子圈层中激起不小水花。
压力开始显现。沈清悦接到了一些此前持观望态度的、艺术中心内部中级策展人小心翼翼的试探性邮件,表达了对“星阁”研究方向的“个人兴趣”。
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场由某位与陆氏家族交好的法国老派贵族举办的私人沙龙上。沈清悦受邀出席,而埃兰·杜邦和克莱尔·莫罗,同样是沙龙的常客。
沙龙设在一座拥有私人湖泊的古堡内,宾客皆是政商文化名流。沈清悦一袭墨绿色丝绒长裙,姿态从容,与几位刚从索邦大学研讨会过来的学者相谈甚欢,流利的法语和对哲学、艺术史的深刻见解,让她在这个精英圈子里毫不逊色。
杜邦和莫罗到场时,看到的正是这一幕。沈清悦并非他们想象中的、急于推销产品的文化商人,而是一个能够平等参与他们核心圈层对话的、极具魅力的交流者。
机会在沙龙进行到一半时出现。话题偶然转向了“文化认同”的焦虑。莫罗女士习惯性地再次强调欧洲艺术的“纯粹性”与“引领性”。
沈清悦端着一杯香槟,适时开口,声音不高,却足以让周围一圈人安静下来:“莫罗女士,我十分欣赏欧洲艺术传统对形式和理性的极致追求。但或许,‘纯粹’本身,在当今这个高度连接的世界,已经成了一种值得商榷的迷思?”
她顿了顿,目光平和却坚定地看向莫罗:“就像我们正在研究的‘气韵’概念,它追求的并非形式的纯粹,而是生命能量在艺术品中的流动与共鸣。这或许与笛卡尔的‘我思’传统不同,但它同样是人类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珍贵路径,并且,正在与当代的神经美学、生态哲学产生有趣的对话。我们筹备的展览,并非想证明哪种路径更高明,而是想搭建一个平台,让这些不同的‘雷声’——无论是来自东方的‘无声惊雷’,还是西方理性主义的洪钟大吕——能够有机会在同一时空里,被倾听,被理解。”
她没有攻击,没有辩解,只是提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也更具时代感的视角。这番话语,在充满机锋与智慧的沙龙语境中,显得格外有力。
几位之前与沈清悦交谈过的学者点头表示赞同。沙龙的主人,那位老贵族,也露出了欣赏的目光。
杜邦先生站在不远处,沉默地听着。他意识到,沈清悦和“星阁”所代表的,已是一股无法被轻易忽视的力量和思潮。继续排斥和阻挠,不仅显得气量狭小,更可能让艺术中心错失一个引领潮流的机会,在同行中落于下风。
沙龙结束后两天,Eva兴奋地向沈清悦汇报:“艺术中心方面主动联系了我们!杜邦先生的秘书表示,总监先生希望‘尽快’与您敲定最终合作细节!”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学术的战场与社交的暗战中,暂告段落。沈清悦凭借其精准的战略与深厚的底蕴,成功地撬开了那扇由旧怨与新敌把守的、通往艺术圣殿的大门。
然而,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展览的筹备,将是下一场更为复杂的战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