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悦在艺术中心紧急会议上力排众议、坚持保留林枫《混血》系列的决定,如同在已然汹涌的舆论海面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更猛烈的风暴。
次日清晨,巴黎乃至欧洲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尤其是那些持保守立场或与“曼陀罗”关系密切的报刊,几乎同时以头版或文化版头条的显着位置,刊发了对林枫作品及其背后“星阁”的猛烈抨击。
“‘文化创伤’还是‘自我憎恨’?——评‘星阁’展览中的危险倾向”
“东方美学的异化:是当代转化,还是对自身文明的亵渎?”
“艺术中心向商业噱头低头?争议作品引发公众强烈不适!”
报道中充斥着“暴力”、“阴暗”、“亵渎”、“文化自戕”等字眼,刻意忽略作品的学术背景和观念价值,一味渲染其视觉冲击力带来的不适感,并巧妙地将对作品的质疑,上升为对“星阁”整体文化立场和商业动机的攻击。更有一篇评论,直接将林枫的作品与某些敏感的政治议题强行挂钩,试图将其拖入更危险的舆论漩涡。
网络上,在水军的推波助澜下,相关话题迅速发酵,形成了两极分化的骂战。支持者认为这是打破文化枷锁的勇敢尝试,反对者则斥之为哗众取宠的文化背叛。混乱的喧嚣中,理性的声音被淹没。
“星阁”巴黎临时总部的电话几乎被打爆,有媒体的追问,有合作方的疑虑,甚至有一些不明身份人士的恶意骚扰。团队内部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
外部的压力迅速传导至内部。
首先发来质询的,是“星耀同盟”的几位次要合伙人。他们措辞谨慎,但意思明确:希望沈清悦能“审慎评估”林枫作品带来的“品牌声誉风险”和“潜在的政治牵连”,暗示是否可以考虑“技术性”地暂时撤下争议作品,以平息风波。
紧接着,几位与“星阁”有重要商业合作、原本期待借助此次展览提升品牌格调的欧洲奢侈品牌代表,也委婉地表达了“关切”,担心其品牌形象会因为与如此“负面”的作品关联而受损。
最让团队感到压力的,是来自艺术中心内部的消息。杜邦总监顶住了理事会要求立刻撤展的直接压力,但也通过秘书传来口信,希望“星阁”能“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缓和目前的紧张局面”,暗示沈清悦之前的决定可能“过于强硬”。
内忧外患之下,“星阁”团队内部也出现了微妙的分歧。
在一次核心团队会议上,负责商业拓展的副总(线上接入)终于忍不住开口:“沈总,我理解坚持艺术原则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商业环境和合作伙伴信心。林枫的作品再重要,也毕竟只是整个展览的一部分。是否可以考虑……暂时将其移至一个不那么显眼的位置,或者增加更详尽的、‘安抚性’的说明文字?我们需要权衡利弊,保住大局啊!”
他的观点,代表了一部分以商业和稳定为优先考量成员的心声。连Eva也面露难色:“清悦姐,杜邦总监那边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我们丝毫不让步,可能会影响未来的长期合作。”
林倩没有说话,但她紧蹙的眉头显示了她内心的焦虑。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沈清悦身上,等待着她的最终抉择。是妥协,以换取暂时的风平浪静和商业利益的保全?还是继续硬扛,冒着众叛亲离、满盘皆输的风险?
取舍之间,考验的已不仅仅是商业智慧,更是灵魂的重量与信仰的纯度。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沈清悦并未立刻回应。她需要绝对的冷静和空间。
夜幕降临,她独自一人驱车来到艺术中心。展览已经布设完毕,巨大的展厅空无一人,只有应急灯带散发着幽微的光芒,如同沉睡的巨兽。她缓步其中,掠过那些精美绝伦、备受赞誉的苏绣蕾丝礼服、现代器物,最终停在了林枫的《混血》展区。
在寂静与幽暗之中,那些破碎、扭曲、强行缝合的器物,仿佛被赋予了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倾诉欲。它们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像是一声声来自历史深处、来自文明碰撞裂缝中的沉重叹息与诘问。
她想起林枫曾对她说过的话:“如果艺术只能用来赞美,那它就是权力的奴婢。”
她也想起自己当初为何力排众议吸纳林枫——正是因为看中了他这份不妥协的、敢于直面黑暗与痛苦的真诚。
“星阁”的“当代性”,如果只能接受被规训的、温和的、符合主流期待的表达,那与它所试图挑战的旧有话语体系又有何异?它所谓的文化自信,难道如此脆弱,连一点内部的、自我的质疑都无法容纳吗?
妥协,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平稳,但“星阁”的精神内核将就此被蛀空,它将从一个敢于引领思潮的先锋,蜕变为又一个精于计算的、迎合市场的文化商人。这,背离了她创立“星阁”的初心。
不知过了多久,沈清悦拿出手机,拨通了陆景珩的电话。她没有寒暄,直接问道:“你怎么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