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返回纽约的沈清悦,并未因谈判的破裂而显得焦虑。相反,她更加专注于“星空公约”内部的结构优化与林枫获奖后的全球巡展计划。她深知,与德·洛林家族的对抗将是一场持久战,稳固自身根基远比一时的口舌之争更重要。
然而,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开始如同低气压般在全球艺术与金融圈层弥漫。最初只是一些极其边缘的、以爆料和阴谋论着称的小型博客和论坛上,出现了一些语焉不详的帖子,暗示某些备受瞩目的商业新贵其崛起之路“并非看上去那么光鲜”。这些帖子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并未立刻激起太大涟漪。
但很快,石子变成了鱼雷。
德·洛林家族,作为操控舆论的老手,并未选择粗暴地大规模投放黑料。他们采取了一种更精巧、更具杀伤力的“滴灌”式传播策略,让谣言如同病毒般自行变异、扩散。
首先发难的是一家位于伦敦,以“深度调查”和“扞卫商业伦理”自居的线上媒体《金融灯塔》。它发布了一篇长篇报道,标题颇具煽动性:《光环下的阴影:揭秘‘星阁’帝国东南亚扩张的隐秘代价》。报道声称基于“多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官员、商业顾问及内部人士”提供的证据。
报道详细描述了“星阁”早年进入某个东南亚国家时,如何通过一个“神秘的中间人”,向当地具有黑帮背景的势力支付了巨额“咨询费”,以“扫清”竞争对手和行政障碍。文中引用了据称是经过处理的银行转账记录片段和一段模糊的、经过变声处理的“中间人”录音,录音中提到了“星阁”和“特殊通道”。报道虽谨慎地未直接指控沈清悦知情或授意,但通篇引导读者思考:如此大规模、高风险的运作,其最高领导者真的能置身事外吗?
几乎同时,一家德国的严肃财经周刊转载了此文,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标题是《法律的边界与资本的野望》,文章以一种忧心忡忡的口吻,讨论全球资本在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合规性灰色地带”问题,虽未点名,但结合《金融灯塔》的报道,指向性不言而喻。
紧接着,攻击蔓延至学术领域。欧洲某知名大学的商业伦理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年度报告,其中用一个章节的篇幅,以“星阁”和陆景珩针对陆景琛的“雷霆反击”为案例分析“私人资本在行使‘守护’权力时可能存在的法律与道德越界”。
报告援引了“匿名信息安全专家”的分析,指出陆景琛旗下数个数据中心和匿名网络据点的“意外”瘫痪,其技术特征与某些活跃于灰色地带的“数字私兵”组织高度吻合。报告质疑,在正当的商业竞争和法律诉讼之外,动用此类“超法律”手段,是否构成了对商业文明基本规则的破坏?报告最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当资本的守护者自身也开始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我们该如何相信他们所扞卫的‘新秩序’的公正性?”
这份报告被迅速摘要、翻译,在学术圈和高端评论界广泛传播。它成功地将陆景珩塑造的“守护神”形象,蒙上了一层“以暴制暴”的阴影,并巧妙地将这种阴影投射到了与他紧密捆绑的沈清悦和“星空公约”之上。
在前两类相对“高端”的攻势铺垫下,第三波,也是最具破坏力的浪潮,在社交媒体上爆发。一系列精心制作的短视频、信息图卡和“深度解析”长文,开始在全球各大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
这些内容将前两波的指控加以简化、夸张和情绪化包装。耸人听闻的标题层出不穷:《天使还是魔鬼?沈清悦第一桶金的血色秘密》、《陆景珩的真面目:以法律之名,行黑帮之实?》、《起底‘星空公约’:用肮脏资本堆砌的乌托邦》。
更恶劣的是,有人开始“人肉”和散布经过篡改的、关于沈清悦母亲当年与陆父关系的所谓“真实内幕”,用极其不堪的词汇描绘那段往事,试图从人格和道德底线上彻底抹黑沈清悦。林枫的威尼斯获奖,也被曲解为“资本运作和公关的胜利”,质疑其艺术价值的真实性。
谣言、半真半假的指控和恶毒的诽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舆论风暴。由于许多指控涉及跨国商业操作和陈年旧事,澄清变得异常困难。“星阁”团队发布的每一则官方声明和律师函,都被淹没在更多、更猎奇的新谣言中,甚至被解读为“欲盖弥彰”。
这场风暴带来的,不仅仅是名誉的受损,更是实实在在的联盟危机。
“星空公约”内部,那些原本就因为德·洛林家族压力而摇摆的欧洲成员,此刻更加惶惶不安。之前那封要求“缓和”的联名信,其签署者数量在暗中增加。一些成员虽然未公开表态,但在私下沟通中,语气已变得迟疑和闪烁。
“沈总,不是我们不信任您,”一位意大利画廊主在视频通话中艰难地措辞,“但现在的舆论压力太大了……我们的本土客户和合作伙伴,都在不停地询问这些传闻……我们是否需要……暂时低调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