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主会议厅,此刻仿佛成为了人类文明审视自身未来的最高法庭。穹顶之下,来自近两百个成员国的代表、全球顶尖科研机构的学者、各大科技巨头的观察员、以及经过严格筛选的媒体记者,将大厅坐得满满当当。空气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紧绷的期待感。
这里,即将举行的并非传统的政治或外交会议,而是由教科文组织牵头,汇聚了CERN、MIT、IEEE等全球科学共同体力量的“全球创造力与科技伦理峰会”的压轴环节——“灵魂印记”与“量子阴影”的终极公开验证。这被媒体冠以“量子与灵魂的审判日”之称。
舞台的布置极具象征意义。左侧,代表着元象科技与“神谕”系统,幽蓝色的冷光勾勒出量子计算机“普罗米修斯”的庞大机柜轮廓,屏幕上是不断流动的量子比特状态方程,充满了未来主义的冰冷与精确。托马斯·詹宁斯站在一旁,西装革履,嘴角挂着一丝属于技术先知般的、略带傲慢的自信微笑。他相信,绝对的算力面前,任何关于“灵魂”的玄学都将不堪一击。
舞台右侧,则代表着“星空公约”与林枫的“生命溯源”协议。布置简洁得多,只有几把舒适的感应椅,以及连接着精密但外观低调的生物信号采集设备。全息投影仪准备就绪,将用于可视化“共情场域”的波动。沈清悦、林枫和陆景珩坐在一旁,神色平静,眼神中却蕴含着风暴过后的沉稳与坚定。他们没有看向对手,而是将目光投向台下那代表了人类理性与智慧的评审席——那里坐着由莫里斯教授、MIT媒体实验室主任等全球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独立评审团。
主持人是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一位以睿智与公正着称的资深外交官。他走上讲台,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遍全场。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今日聚集于此,并非为了裁定一场商业竞争的胜负。”他的开场白定下了基调,“我们所肩负的,是一项更为庄严的使命——在科技飞速演进的时代,共同审视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探究智能与意识、模拟与真实之间的边界。这关乎我们如何定义自身,以及我们渴望走向怎样的未来。”
“今天,我们将以科学为尺,以伦理为度,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进行公开、透明、严谨的比对。现在,我宣布,验证环节正式开始。”
验证分为三个核心环节,环环相扣,旨在从不同维度检验两种技术的本质。
首先由独立评审团公布了过去数月,由CERN、MIT等机构联合进行的底层技术分析报告摘要。
CERN的莫里斯教授代表物理学家发言:“根据我们对‘灵魂印记’能量模型与‘量子阴影’数学结构的分析,‘灵魂印记’表现出一种源于复杂生命系统的、非平衡态的‘混沌相干性’,其波动模式具有内在的不可预测性和历史路径依赖性。而‘量子阴影’,尽管在数学上极其精巧,但其底层逻辑依然是基于概率和优化算法的‘伪随机’,其相干性是被编程定义的,缺乏那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动态的‘历史重量’。”
紧接着,MIT的神经科学家展示了脑成像对比研究结果:“当体验者接触真实的‘灵魂印记’作品时,fMRI和EEG数据显示,其大脑中涉及自传体记忆、情感共情(如前岛叶、前扣带回)以及内脏感觉的区域出现显着且协同的激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验回路’。而接触‘量子阴影’作品时,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视觉皮层和负责处理新奇感的区域,情感与共情回路激活微弱且割裂,更像是在‘欣赏’一个复杂图案,而非‘经历’一种情感。”
这两份来自物理学和神经科学顶峰的初步报告,如同两份冰冷的科学尸检报告,初步揭示了“量子阴影”在内在机制上的“无根之木”特性。詹宁斯脸上的自信微微僵硬,但他强自镇定,低声对助手说:“表象!他们还是在用旧的范式衡量新事物!体验才是关键!”
轮到元象科技展示。詹宁斯亲自上台,他放弃了技术阐述,决定直击他认为的“星空公约”要害——情感体验的强度。
“诸位,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他巧妙地篡改了名言,指向身后幽蓝色的“神谕”系统,“让我们暂时忘记那些复杂的数据,回归最本真的感受。‘神谕’系统最新推演的《悲怆交响曲·量子变奏》,基于对贝多芬创作该曲时可能的精神状态进行极致模拟,并融入了对宇宙尺度的悲悯与壮阔的推演!”
幽蓝色的光芒大盛,一段磅礴、悲怆而又带着某种非人智慧的宏大乐章响起,伴随着全息投影中宇宙星云生灭、文明兴衰的壮丽景象。音乐与画面结合,产生了一种极其强烈的、几乎要碾碎灵魂的悲壮感。许多观众被这纯粹的、放大的情感强度所震撼,甚至有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