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请愿的第二天,关于梧桐巷百年黄连木的报道彻底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舆论声势。本地主流报纸《城市日报》用头版整版篇幅刊发了专题报道,标题醒目——《百年古树何辜?别让钢筋水泥吞噬城市记忆》。文章里不仅详细讲述了黄连木的历史、生态价值,还刊登了居民的手写回忆和少年绿植团守护古树的照片,文末那句“古树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城市的根”,引发了无数市民的共鸣。
省电视台更是趁热打铁,推出了《守护城市绿魂》系列专题节目。首期就把演播室搬到了梧桐巷,主持人站在黄连木下,现场连线林小满、居民代表和绿植团的孩子。当镜头扫过树干上密密麻麻的红丝带和请愿签名时,主持人动情地说:“这棵树不仅长在梧桐巷,更长在每个热爱这座城市的人心里。发展的意义,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而不是毁掉那些承载情感的美好事物。”
节目中还播放了李婷拍摄的纪录片片段:深夜守树的孩子裹着厚外套打着手电筒,张奶奶抱着树干流泪,黄连木的红果簌簌掉落。这些真实的画面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节目播出当晚的收视率就创下了季度新高,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的讨论量突破千万。
更意想不到的是,不少网友开始自发进行二次创作。有插画师绘制了“黄连木与居民的百年故事”系列漫画,画里老树庇护着一代代人,孩子们围着老树玩耍,在网上刷屏传播;有音乐人谱了首《古树谣》,温柔的旋律搭配“你站在巷口,看岁月长流”的歌词,在短视频平台被大量翻唱;还有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自发设计了“古树与小区共存”的概念图,把黄连木融入小区景观,配上休闲步道和科普宣传栏,这些设计图被网友们疯狂转发,甚至被媒体转载报道。
舆论的影响力早已超出本地范围,周边城市的媒体也纷纷跟进。邻市电视台转播了省台的专题节目,配文“守护古树,就是守护共同的生态家园”;之前林小满指导过绿化改造的青溪镇,当地村民还录制了祝福视频,视频里大家举着“黄连木要好好的”的牌子,给梧桐巷的居民加油。这种跨区域的声援,让守护古树从单一的城市事件,变成了引发广泛共鸣的生态保护话题。
林小满的手机几乎被媒体的采访请求打爆了,从早到晚,一波接一波的记者赶到梧桐巷。她没有只谈对抗,而是反复强调“共存”的理念:“开发商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我们可以找到兼顾的办法。小区大门偏移几米,就能给古树留出生存空间,还能打造特色景观,反而能提升项目的竞争力。”
她还带着记者实地查看,用脚步丈量:“你看,这里距离原规划的大门位置只有三米,只要把大门往南偏移,不仅不影响车辆和行人进出,还能利用古树打造一个迎宾小广场。我们团队已经做了测算,修改规划的成本不到十万元,远低于移植古树的费用,更能赢得市民的好感。”
刘宇则带着记者查看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这棵树每年吸附的粉尘相当于减少了300辆汽车的尾气排放,它的生态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保留它,对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也是极大的改善。”
陈阳补充道:“我们还可以免费为开发商提供景观规划建议,在古树周边搭配麦冬、石竹等耐阴植物,既能保护古树根系,又能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让小区更有格调。”
媒体的密集报道和专业解读,让开发商的处境愈发被动。他们之前投放的楼盘宣传广告,评论区全是“先保住黄连木再说”“这样的开发商建的房子谁敢买”的负面留言;不少意向购房者纷纷致电售楼处,明确表示如果开发商执意移植古树,就放弃购房计划。
更关键的是,银行也开始关注这个项目。由于负面舆论持续发酵,项目的信用评级受到影响,原本计划的贷款审批进度放缓。银行相关负责人私下联系开发商,提醒他们“妥善处理古树问题,避免影响项目后续推进”。
与此同时,市绿化局、自然资源局联合住建部门,再次约谈了开发商的高层。会议室里,工作人员直接出示了古树的保护等级证明、生态价值报告,还有五万多人的请愿书。“这棵黄连木是二级古树名木,任何损害它的行为都涉嫌违法。”绿化局王局长语气严肃,“而且修改规划的方案已经成熟,技术上完全可行,你们没必要为了一点小利益,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
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也补充道:“新规划不仅能保住古树,我们还可以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反之,如果你们坚持违规操作,不仅项目会被叫停,还将面临高额罚款,得不偿失。”
开发商的总经理张总坐在会议室里,脸色十分难看。这段时间,他每天都要处理大量负面舆情,还要应对股东的质疑。之前他觉得移走一棵老树不算大事,没想到会引发这么大的风波。他看着桌上的共存方案,又翻了翻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终于意识到,再坚持下去,这个项目很可能彻底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靠听懂花草说话称霸全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靠听懂花草说话称霸全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