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新一团招兵?……”
得益于新一团赫赫威名和百姓对这支“英雄团”朴素的敬仰与支持,大多数被问到的老乡都乐于指点。虽然没人能说出新一团团部具体在哪个村。
但“往西边山里走”、“过了张庄镇再往南”、之类的大致方向信息,却是不难获得。靠着这些零散的信息,王三带着两个沉默的“同伴”,一路跋涉,渐渐摸近了新一团活动范围的外围。
这天下午,他们终于接近了作为进入核心区域重要隘口的张庄镇。连日赶路,三人都显露出疲态。在离镇子还有几里地的一个山坳拐弯处,他们遇到了两个同样赶路的汉子。
其中一个年纪稍长,约莫三十岁上下,面容黝黑精悍,眼神透着山里人的机警,正是新一团尖刀队渗透组的赵老四。旁边跟着的是年轻些的二柱子。他们俩正在执行侦察任务返回驻地途中。
王三照例堆起笑容凑上前:“两位老哥,打听个道儿,这张庄镇是往前面走吧?俺们想去……投奔新一团,找李团长打鬼子!”
赵老四停下脚步,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三人一眼,目光尤其在后面两个戴草帽的“农民”身上停留了一瞬。他咧嘴一笑,露出一口黄牙,用地道的晋中腔热情地说:“没错没错,往前再走个五六里就是张庄镇了。
你们也是去投新一团的?好哇!李团长那可是咱太岳山的这个!”他竖起大拇指,“打鬼子不含糊!走吧,正好顺路,俺们也回那边,一道走还有个伴儿!”
“哎呀,那太好了!谢谢老哥!谢谢老哥!”王三连连作揖,脸上笑开了花。后面两个“农民”也含糊地跟着点头,依旧沉默。
赵老四和二柱子便加入了他们的队伍,一起朝张庄镇方向走去。赵老四看似随意地和王三攀谈,问着他们从哪里来,路上见闻之类,眼睛的余光却像钩子一样,牢牢锁着后面那两个“庄稼汉”。
不对劲! 赵老四心里咯噔一下,多年的侦察兵经验和在东北军当斥候练就的火眼金睛立刻捕捉到了异常。
首先就是步伐。那两个“农民”,走路时腿抬得不高,落脚却异常沉稳,每一步的距离几乎像是用尺子量过,带着一种长期队列训练养成的、极力掩饰却依然透出痕迹的节奏感。
这绝不是常年翻山越岭、负重劳作的农民那种或轻快、或沉重、带着自然起伏的步态。
其次是腰背。虽然他们也刻意佝偻着肩膀,努力做出被生活压垮的样子,但那种佝偻透着一种不自然的僵硬和紧绷,像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弹直。这种根植在骨子里的军人姿态,与真正被苦难磨弯了脊梁的难民截然不同。
最大的疑点,就是他们声称自己是“农民”! 赵老四心里冷笑。
真正的农民,尤其是这种长途跋涉去投军的,要么是走投无路的贫苦人,要么是满腔热血的愣头青。但无论是哪种,身上那股子土腥气和长期劳作留下的、融入骨髓的疲惫或期待感是掩盖不住的。
而眼前这两位,虽然穿着破烂,脸上涂了灰,但那刻意低垂的帽檐下偶尔闪过的锐利眼神,那紧绷的身体状态,还有那份沉默中透出的警惕和审视……这哪里是去投军的农民?这分明是披着羊皮的狼!
赵老四心中警铃大作,脸上却不动声色,依旧和王三拉着家常。他悄悄给旁边的二柱子使了个眼色,二柱子心领神会地微微点头。
又走了一段,日头正毒,路边恰好有棵大槐树投下浓密的阴凉。王三抹了把汗,喘着气说:“老哥,歇会儿脚吧?这日头太毒了。”
“行啊,歇会儿,喝口水。”赵老四爽快地应道,率先走到树荫下坐了下来。王三和那两个“农民”也跟着坐下。
赵老四解下腰间的水葫芦,自己灌了两口,然后很自然地递给王三:“来,兄弟,喝两口润润嗓子,这山路走得够呛。”王三感激地接过去喝了几口。
赵老四的目光转向那两个沉默的“农民”,脸上堆起山里人特有的、带着点自来熟的憨厚笑容:“两位兄弟,也喝点?别客气,这水是山泉水,甜着呢!”说着,他把水葫芦直接递向离他最近的那个“农民”。
那人下意识地抬头,草帽下的眼神锐利地扫了赵老四一眼,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他没有立刻去接,而是犹豫了一下,似乎在想如何拒绝才不显得突兀。
就在这短暂的迟疑间,赵老四仿佛怕他够不着,很“热心”地往前又凑近了一步,递水葫芦的手也往前一送。
就在这一瞬间,赵老四空着的左手如同闪电般从腰间滑过,一柄磨得锃亮的短柄开山斧的斧柄已经悄无声息地、带着千钧之力,狠狠砸向那“农民”的耳后!
“唔!”那“农民”根本来不及反应,只发出一声闷哼,眼前一黑,身体便软软地向旁边倒去。
几乎在赵老四动手的同时,旁边的二柱子也动了!他目标明确,直扑另一个“农民”。那人反应极快,在同伴倒下的瞬间就意识到暴露,身体猛地弹起想要拔枪反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