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近半个多月过去。虎头山这片曾经的荒僻险地,在新一旅官兵夜以继日的奋战下,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初具规模的军事根据地巍然屹立于太岳山深处。
原先那条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羊肠小道,如今已被硬生生拓宽了近一倍。
虽然路面依旧坎坷,铺着碎石和夯实的黄土,但已能勉强通行驮马和最重要的——那六辆缴获的卡车。
工兵连长李德发带着战士和俘虏们,几乎是凭着一股子蛮劲和毅力,用铁镐、炸药和汗水,一寸寸地将阻碍前进的巨石挪开、险坡垫平。
道路的畅通,如同给根据地插上了动脉,物资和人员的调动效率大大提升。
山寨本身的防御工事更是得到了极大强化。木质寨墙的关键部位都用粗大的原木进行了加固,并增设了射击垛口和了望台。
依托天然岩体开凿出的明碉暗堡纵横交错,火力点相互支援,形成了一张覆盖主要进攻方向的死亡火力网。
王承柱的炮兵营将那两门高射炮和数挺高射机枪部署在了几个视野极佳的制高点上,黑洞洞的炮口直指苍穹,警惕着来自空中的威胁。
那几个巨大的天然山洞更是面貌一新。最大的山洞内,胡志文、周康两位老师傅带领的技术组和那群学生兵,已经初步完成了对两条生产线的清理和基础调试。
虽然缺乏关键材料和能源,无法正式投产,但设备都已保养上油,能够手动空转测试。洞内划分出了明确的工作区、材料堆放区和未来的装配区,显得井井有条。
另外几个稍小的山洞,则被改造成了坚固的仓库,囤积着粮食、被服和部分弹药。虽然家底还不厚实,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团和三团的战士们,除了执行警戒和施工任务,训练也从未松懈。
新兵们在老兵骨干的带领下,从最基础的队列、射击、投弹开始,逐步进入到战术配合和土工作业训练。打谷场(新开辟的)上杀声震天,靶场上枪声此起彼伏。
经过这半个月的磨砺,这些新加入的战士们脸上少了几分稚嫩和茫然,多了几分坚毅和兵气,队伍集合解散、行进操练已然有模有样,初步融入了这支英雄部队的节奏。
旅部指挥山洞里,李云龙、赵刚正听着特务营长小六子的详细汇报。一张粗糙但标注详尽的大幅地图铺在由弹药箱拼成的桌子上,上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圆圈、三角和箭头。
“旅长,政委,”小六子指着地图,语气沉稳清晰,“经过这半个月的反复侦察,基本摸清了以虎头山为中心,方圆五十里内日伪军的情况。”
他的手指点向几个画着膏药旗标记的点:“主要据点有四个。
东北方向,距离咱们约四十里的黑云镇,驻有鬼子一个小队(加强编制,约六十人),伪军一个连(百人左右),配备两挺歪把子,一具掷弹筒,据点工事坚固,有炮楼和铁丝网。”
“正东方向,五十里外的刘家村,是这一片比较大的集镇,驻有伪军一个营(实际兵力不足两百,吃空饷严重),营长叫马奎,是个铁杆汉奸。
鬼子在那里只有一个曹长带一个分队的指导官(约十三四人)。据点防御主要靠圩墙和四个角楼。”
“正南方向,三十五里,白河桥据点,卡在白河桥头,驻鬼子半个小队(三十余人),伪军一个排(四十人左右),有一挺重机枪(92式),是封锁河道和公路的重要钉子。”
“西南方向,四十五里,骆驼岭据点,地势较高,驻鬼子一个小队(五十余人),伪军两个排(六七十人),有两具掷弹筒,视野开阔,易守难攻。”
小六子顿了顿,继续补充道:“除此之外,还有七八个检查站,兵力从三五个鬼子带十来个伪军,到纯由伪军驻守的都有。
总的来看,鬼子兵力收缩得很明显,大多窝在核心据点里,外出巡逻的频率和范围都比以前小了。反倒是伪军,被推出来守外围和干些杂活。”
他最后总结道:“还有一个重要情况,这些据点,最近都在拼命加修工事,挖壕沟,拉铁丝网,设鹿砦,忙得热火朝天。看这架势,是想把据点修得跟铁桶似的。”
李云龙抱着胳膊,眯着眼睛盯着地图,嗤笑一声:“哼,小鬼子这是被咱们打怕了!
从打介休,再到李家峪吃了他们一个旅团主力,加上各兄弟部队拼命打援,筱冢义男这老小子手里也没多少本钱了!他这是想把乌龟壳修得更硬点,缩起来保命呢!”
赵刚推了推眼镜,神色凝重地补充道:“老李,小六子侦察到的情况,和上级通报的整体形势是吻合的。
日军近一年来战线拉得太长,其岛国资源匮乏的劣势逐渐显现。特别是今年(1940年)以来,其进攻势头明显减缓。
据总部转来的绝密情报,为了弥补华北方面军,尤其是第一军近期遭受的严重损失,日军大本营已决定从关东军抽调一个精锐师团入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亮剑之团长到兵团司令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