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火未熄,春织洗净了手,站在门口看着天色。
今日是祭典后第三日,风里还飘着昨日锅巴的香气,但人心早已转向新的热闹——她的“巧手堂”。
“来了啊,春织姑娘!”刘婶拎着篮子进了院子,笑得眼角都皱起来,“我按你说的法子,把剩饭和豆腐一炒,我家那口子说比馆子里还香!”
春织笑着迎上去:“刘婶夸奖了,能省下点银钱,大家都能多过个暖冬。”
灶房里已经坐了七八位村妇,都是听说了林家厨娘开课的消息赶来的。
春织系上围裙,清了清嗓子,开始讲授今天的课程。
“咱们种田人最金贵的就是米面油盐。”她一边搅动锅里的米汤,一边道,“淘米水别急着倒,留着洗菜洗锅,不伤手不说,还能去油污。剩菜嘛,也不能一股脑儿丢掉……”
她边说边演示,用一块隔夜的豆腐加上野葱和鸡蛋煎成饼,香气立刻飘满了整个灶房。
几位妇人忍不住凑近看手法,连向来挑剔的王大娘都连连点头:“这法子好,不费事又能变花样,春织你真是个灵巧人儿。”
霍砚靠在门框上静静看着她忙碌的身影,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这些日子以来,他发现来找春织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来历不明。
尤其前两日那个老妇,衣袖内侧竟绣着赵家的云纹——那可是翠娘娘家的标记。
果然,没过几日,一位年迈的老妇颤巍巍地走进了林家院门。
“姑娘,我孙儿身子弱,吃不下硬食,您能不能给个方子?”
春织连忙请她坐下,端来一碗温热的红枣姜茶,又切了几片山药蒸软了拌蜂蜜递过去:“这个清润养胃,最适合体弱的孩子。若是再加些糯米粉蒸熟,更易消化。”
老人千恩万谢地走了,可春织的目光却没有离开她离去的方向。
她转身望向霍砚:“你看到了吧?”
霍砚点头:“她衣服上的绣线,和前几天那人一样。”
春织沉吟片刻,转身进了屋,取出一张纸铺开。
“我早该想到,赵家不会善罢甘休。”她轻声道,“既然她们想从这里探消息,我们就让她们探个够。”
第二天,她找到张叔,请他在“巧手堂”中安插一名信得过的亲信,专门记录来访者身份与言行。
张叔虽疑惑,但见春织神色郑重,便答应下来。
几日后,果然有了发现。
一名自称“隔壁村”的妇人接连三天前来听课,每次都坐在角落,不动声色地打听林家日常安排。
她甚至有意无意地提起:“听说赵家最近常往县城跑,说是县里要办什么大事。”
春织将这些话一一记下,整理成册,交给霍砚。
“她们背后一定有人。”春织语气冷静,“赵家不过是棋子,真正的幕后之人,恐怕还藏得更深。”
霍砚接过册子,目光沉稳如铁:“我会查清楚。”
夜深人静时,灶房依旧亮着灯。
春织独自一人坐在案前,手里翻着几张写满字的纸。
她想起爹死前的那个雨夜,也是这般灯火未熄。
她曾以为那段旧事会永远埋进泥土里,如今却发现,它正在悄悄爬出来。
而她,必须准备好了,才能接住它。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林姑娘在家吗?”声音苍老而熟悉。
春织抬头,看见陈道人正站在门口,一身青布道袍,手中拿着一本黄历。
她起身相迎:“陈道人,快请进。”
陈道人摆摆手,没有进门,只意味深长地看着她:“明日我得空,想来与你聊聊。”
春织心头微动,面上却不显:“好,我备茶等您。”
目送陈道人远去,她低头看向手中的册子,心中已有预感。
他知道些什么?
而这番谈话,又将为她揭开怎样的一页?
夜风微凉,灶房的灯还亮着。
春织将最后一张纸仔细叠好,放入匣中。
她抬头看了眼窗外,天已黑透,远处传来几声犬吠。
就在她准备熄灯时,门外又响起熟悉的脚步声。
“林姑娘。”陈道人站在院门口,手中黄历未收,目光深沉,“老道今日来,不只是为了闲话。”
春织迎他入座,亲自泡了壶山茶。
两人沉默片刻后,陈道人忽然开口:“县令近日要巡视乡里,听说是要选评‘模范村社’。”
春织手指一顿,茶汤微微晃动了一下。
“哦?”她轻声应了一声,眉眼低垂,语气如常,“这可是大好事。”
陈道人却没接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仿佛在等她的反应。
半晌,他才缓缓道:“青溪村被列在候选名单上,而你们‘福兴里’,是重点考察之地。”
春织心中一震,面上却依旧温婉含笑:“那可真是托大家的福气。”
“你是个聪明人。”陈道人叹了一声,放下茶盏,“我知道你心里明白,这不是光鲜热闹的事儿,而是有人想借势,也有人想趁机压你一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寒门巧妇理家记请大家收藏:(m.20xs.org)寒门巧妇理家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