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百货公司的订单合同静静地躺在招待所的写字台上,白纸黑字,盖着鲜红的公章。每月五百罐酱菜、三百包果脯——这个数字在苏晚脑海中反复回荡,既让她兴奋不已,又感到沉甸甸的压力。
“长河哥,你掐我一下,我不是在做梦吧?”苏晚盯着合同,声音有些发颤。
林长河拿起合同仔细查看,眉头渐渐蹙起:“条件很严格。”
确实,合同的附加条款列出了一长串质量要求:每罐酱菜重量误差不能超过5克,果脯糖度必须保持在65%-70%之间,菌落总数不得超过国家标准...这些都是他们在村里生产时从未考虑过的指标。
最棘手的是,合同规定首批货物必须在十天内交付,以便赶上春节前的销售旺季。
“十天...”苏晚计算着时间,“光是从村里运原料过来就要两天,腌制需要时间,包装、检验...这怎么可能?”
林长河指着合同上的违约条款:“延期交货要付违约金,质量不达标要全部退货。”
压力像一座山突然压在苏晚肩上。她瘫坐在椅子上,第一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许...也许我们接不了这个订单...”
就在这时,敲门声响起。百货公司的质检科长亲自来访,是个严肃的中年女子,姓王。她带着全套检验工具,要求随机抽查展销会上剩余的样品。
检测结果令人沮丧——酱菜盐度超标,果脯糖度不足,菌落总数虽然未超标,但接近临界值。
“苏同志,这样的质量可不行。”王科长推推眼镜,“百货公司面向的是城市消费者,要求比农村市场高得多。如果达不到标准,我们只能取消订单。”
送走王科长,苏晚彻底陷入了焦虑。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着合同和检验报告发呆。城市的标准像一道鸿沟,横亘在眼前,让她第一次意识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
深夜,苏晚还在桌前钻研那些晦涩的质量标准。林长河默默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卧着两个荷包蛋。
“先吃饭。”他把筷子塞进苏晚手里,“身体要紧。”
苏晚食不知味地扒拉着面条,突然放下筷子:“长河哥,我想回村里一趟。有些工艺必须改进,得亲自盯着。”
林长河摇头:“来不及。我回去,你留在这里继续了解标准。”
这个提议让苏晚愣住:“你一个人能行吗?”
“你写清楚要改什么,我照做。”林长河语气平静,“信我。”
于是,夫妻二人开始了分工合作。苏晚留在省城,每天往图书馆跑,查阅食品加工的标准资料;往百货公司跑,向王科长请教质量控制要点;往新华书店跑,购买相关书籍。她像一块海绵,饥渴地吸收着一切新知识。
林长河则带着苏晚写的三页改进方案回到村里。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酱菜杀菌温度控制在85℃,时间30分钟;果脯糖度用折射仪测量,不足时加糖液补足;包装车间要消毒,工人要戴口罩和手套...
这些要求对村里人来说闻所未闻。赵婶子第一个提出异议:“晚晚这是怎么了?咱们祖祖辈辈这么做酱菜,也没见吃出问题啊!”
林长河没有多说,只是拿出百货公司的检验报告和苏晚亲笔信。信上详细解释了城市标准的重要性,最后写道:“婶子,这不是信不过大家的手艺,是要让咱们的产品走上更大的舞台。”
这番话打动了大家。秀云第一个响应:“晚晚姐说得对!要想把生意做大,就得按城里的规矩来。”
改进过程困难重重。首先是设备问题——村里没有温度计,更没有折射仪。林长河连夜骑自行车去县城,托关系从卫生院借来温度计,从农科所借来折射仪。
然后是工艺问题。按照新标准,酱菜杀菌时间大大延长,产量自然下降。工人们不理解:“费这么大劲,产量还少了,图啥呢?”
林长河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质量好,卖得贵,赚得更多。”
最难的是卫生习惯的培养。农村人习惯了随意,戴口罩、戴手套、消毒这些程序让大家很不适应。林长河没有强行命令,而是带头示范,一丝不苟地执行每一个步骤。
与此同时,苏晚在省城也遇到了难题。她在图书馆查资料时,因为乡音和朴素的衣着,遭到管理员的白眼;向王科长请教时,对方虽然专业但也带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最让她难受的是,一次在百货公司门口,她听到两个售货员议论:“乡下人也想往城里卖东西,真是异想天开...”
这些委屈她都默默咽下,只在每晚和林长河通电话时稍微流露。电话那头的林长河总是简短地回应:“做好自己,别理他们。”
一周后,改进后的第一批样品终于出炉。林长河连夜坐最早班车送到省城。当他把精心包装的样品放在苏晚面前时,眼里布满血丝,手上添了新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