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重的是质量把关。苏晚要求每件产品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不合格的返工重做。这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反弹。
“差不多就行了!”一次质量检查中,张梅把不合格的产品摔在桌上,“乡下人事儿真多!”
苏晚坚持原则:“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达标。”
“达标达标,就你们要求高!”李梅也跟着起哄,“国营厂都没这么严!”
冲突愈演愈烈,几个挑头的工人甚至鼓动罢工。苏晚急得嘴上起泡,连夜召开紧急会议。
“这样下去不行,”她焦虑地说,“订单完不成要付违约金的。”
林长河沉思片刻:“明天我处理。”
第二天,工人们果然集体怠工。车间里,几个人围在一起聊天,机器都停着。见苏晚进来,他们不但不收敛,反而声音更大了。
“哟,老板来了?是不是又要提要求啊?”
“这么严的要求,得加钱才行!”
“就是,不加钱我们不干了!”
苏晚正要说话,林长河拦住了她。他走到车间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想走的,现在可以结工资离开。”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本以为老板会妥协,没想到这么强硬。
“你、你吓唬谁呢!”张梅壮着胆子说,“走了我们,你们这破厂就得关门!”
林长河不为所动:“锦绣制造厂靠的是质量和技术,不是混日子的人。”他拿出考勤记录和质量报告,“这半个月,有的人迟到早退十次,有的人次品率超过30%。这样的工人,我们请不起。”
他顿了顿,语气稍缓:“但是愿意认真干的,厂里绝不会亏待。从这个月开始,达标率95%以上的,奖金翻倍。”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这招见效了。工人们面面相觑,开始动摇。
李梅第一个表态:“林厂长说话算话?”
“算话。”林长河斩钉截铁,“但是制度必须执行。愿意的留下,不愿意的现在走。”
最终,只有两个最挑头的工人离开,其他人都选择留下。让人意外的是,张梅也留了下来。
风波过后,生产逐渐走上正轨。但林长河知道,光靠强硬手段不行,必须让工人们真正认同企业。
他建议举办技术比武大赛,优胜者给予重奖。这个提议得到了工人们的积极响应。比赛当天,车间里气氛热烈,大家都使出看家本领。
让人惊讶的是,最后夺冠的居然是秀云。这个来自乡下的姑娘,用精湛的技术征服了所有城里工人。
“没想到你真有两下子。”张梅心悦诚服地说,“以后多教教我。”
秀云红着脸点头:“互相学习。”
从此,车间里的氛围明显改善。城里工人开始尊重乡下同事,相互学习技术。管理制度虽然严格,但大家都认真执行,因为知道达标后有奖励。
一个月后,第一批完全在省城生产的产品顺利出厂。质量检验全部达标,甚至超过了百货公司的要求。
发薪日那天,工人们拿到比预期多很多的工资和奖金,个个喜笑颜开。
“林厂长,苏厂长,下个月还招人吗?”李梅不好意思地问,“我妹妹也想来。”
张梅更直接:“我以前在服装厂的几个姐妹,手艺都好,能来试试吗?”
这个转变让苏晚欣慰不已。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景象,感慨万千:“长河哥,咱们终于挺过来了。”
林长河眼中也带着笑意:“好的开始。”
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周末回村时,秀云主动提出要带几个省城工人来村里交流技术。
“他们想学咱们的传统工艺,咱们也想学他们的先进技术。”秀云说,“这样不是很好吗?”
这个提议得到双方积极响应。于是,锦绣制造厂开始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城乡工人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月底总结会上,苏晚宣布了一个决定:从下个月起,实行“师徒制”,每个老工人带一个新工人,师徒共同进步都有奖励。
这个制度受到热烈欢迎。曾经最刺头的张梅主动要求带秀云为徒:“我要把这丫头的手艺都学过来!”
车间里响起一片笑声和掌声。苏晚和林长河相视一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招兵买马的艰难阶段终于过去。从最初的排斥对抗,到现在的融洽合作,这个过程虽然曲折,却让企业真正走上了正轨。
夜深了,工人们都下班了。苏晚和林长河最后巡视车间,检查门窗设备。
“长河哥,今天张梅居然叫我苏厂长了。”苏晚笑着说,“以前都直呼其名的。”
林长河关掉最后一盏灯:“你用实力赢得了尊重。”
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照亮整齐的车间。机器静默着,等待着明天的忙碌。
“长河哥,谢谢你。”苏晚轻声说,“要不是你,我可能早就被气跑了。”
林长河握住她的手:“你坚持下来了。”
两人并肩走在月光下,影子拉得很长。从空荡荡的车间到现在的欣欣向荣,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
省城的招工经历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城乡差异固然存在,但只要用心经营,差异可以变成互补,冲突可以化为动力。
而最让苏晚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了林长河的另一面——不仅是默默支持的丈夫,更是有魄力、有担当的企业管理者。这个发现让她对他的爱意中,又多了一份敬佩。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