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的情景,苏晚的眼眶湿润了。她更加确信,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村里召开的现场会上,苏晚代表锦绣制造厂,正式宣布了捐资修路和重建村小学的决定。她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饱经风霜却充满期盼的脸庞,声音清晰而有力:
“各位叔伯婶娘!我和长河,是从咱们村走出去的。我们的根在这里!没有乡亲们当年的帮助,没有这片土地的养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回报乡里,是我们应该做的!”
她宣布,将全额出资,将村里通往镇上的主干道修建成一条可供汽车通行的砂石路;同时,在原址上,为村小学重建六间宽敞明亮的砖瓦教室,配备全新的桌椅和黑板,并设立一个“锦绣助学基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求学。
话音刚落,现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许多老人一边鼓掌,一边用粗糙的手掌抹着眼泪。
林长河的话不多,他只是站在苏晚身边,用行动表明着他的支持。他当场将第一笔工程款,郑重地交到了老村长手中。并且表示,施工期间,他会安排厂里信得过的老师傅过来监工,确保工程质量。
接下来的日子,小小的村庄仿佛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修路的工程队率先开了进来,推土机、压路机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以往的宁静,却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乡亲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工人们送水送饭,力所能及地帮忙清理路基。孩子们则每天放学后,都会跑到工地边,好奇而兴奋地看着那些“铁牛”如何将崎岖变为平坦。
林长河在村里待了几天,亲自盯着路基的铺设,和施工队长反复确认材料的标号和施工的规范。他那份严谨和可靠,让村里人和施工队都心生敬意,都知道这笔捐款,绝不会被浪费一分一毫。
与此同时,村小学的重建也提上了日程。苏晚亲自参与了新校舍的设计,要求采光要好,门窗要牢固,还在规划中预留了一个小小的图书角。她将“锦绣助学基金”的管理细则,委托给老村长和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共同负责,确保公平公正。
忙碌的间隙,苏晚和林长河回到自家老屋看望父母。父亲苏大山看着女儿女婿,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骄傲的光彩,他拍着林长河的肩膀,反复只说一句话:“好!好!做得对!”母亲则拉着苏晚的手,絮絮叨叨地说着村里人这些天是如何夸赞他们,说他们是全村人的骄傲。
离开村子回省城的那天,送行的场面比来时更加热烈。新修的路基已经初具雏形,平坦地向远方延伸。乡亲们一直将他们送到村外,久久不愿散去。
回程的车上,苏晚靠在座椅上,虽然身体疲惫,心中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平静和喜悦。她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轻声对开车的林长河说:“长河哥,我觉得,这比我们赚多少钱,买多大的厂房,都更让人高兴。”
林长河专注地看着前方的路,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他沉默了一会儿,才低沉地开口,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
“值。”
是啊,值。看到乡亲们脸上由衷的笑容,看到孩子们未来有了更好的求学环境,看到家乡因为他们的努力而焕发新的生机,这一切的付出,都无比值得。
这次回报乡里的行动,经县里报道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锦绣制造厂和苏晚、林长河的名字,不再仅仅与商业成功挂钩,更与“情系桑梓”、“致富不忘本”的社会责任感联系在一起,赢得了来自政府和民众的更广泛赞誉。这种无形的声誉,为企业未来的发展,铺就了更加坚实和温暖的道路。
但对于苏晚和林长河而言,最大的收获,并非外界的赞誉,而是在共同做出这个决定、并亲眼见证其开花结果的过程中,那种心灵相通的契合感与充盈内心的幸福感。他们不仅在城市扎下了事业的根,也在故乡扎下了情感的根,这份根脉,将滋养着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行得更远。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