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总厂这边,苏晚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挑战。
第一批通过简单面试招收进来的三十名新工人,主要是东郊附近的下岗女工和少量留守在家的农村妇女。她们大多三四十岁年纪,眼神里带着对未来的期盼,也带着对陌生环境的局促和不安。更重要的是,她们几乎所有人,都对缝纫技术一窍不通,是真正的“零基础”。
培训在总厂一个腾出来的大仓库里进行。苏晚没有将培训任务完全下放,而是亲自担任“总教头”。她深知,这些新工人是未来加工点的基石,她们对“锦绣”标准和文化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面对着一双双茫然又渴望的眼睛,苏晚没有丝毫不耐烦。她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块布头和一根针,笑容温和而富有感染力。
“姐妹们,欢迎大家来到锦绣!”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我知道,大家很多人以前没摸过缝纫机,甚至没拿过针线。没关系!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
她没有一上来就讲高深的技术标准,而是先从最基础的穿针引线、手缝直线开始教起。她走下讲台,来到她们中间,手把手地纠正姿势,一遍遍地示范。她的耐心,仿佛没有尽头。
“王大姐,你看,这样拿针,手腕不容易酸。”
“李婶,线从这个孔穿过去,对,就这样,真棒!”
她不仅教技术,更在塑造一种氛围。她将出口订单的严苛标准,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易懂的小目标。
“咱们现在练习的,不是随便缝缝,是要练到一分钟内,能缝出这么长、这么直、针脚这么均匀的线。”她拿着标准样板给大家看,“等咱们练好了,做出来的衣服,能卖到国外去,给国家挣外汇!咱们自己,也能拿到比以前多得多的工钱!”
她设计了一套清晰透明的激励制度。培训期间,根据掌握技能的速度和完成标准练习的质量,发放不同等级的补助。正式上岗后,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并且设立了质量奖和全勤奖。她把复杂的计算公式写在黑板上,讲得明明白白,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清楚的账。
“咱们女人,也能靠自己的手艺,挣得体面,挣得硬气!”苏晚的话,说到了许多因为下岗或家境困难而倍感压抑的女工心坎里。
她的温和与坚定,她的清晰与公正,像春风化雨,慢慢驱散了新工人们的茫然和自卑,点燃了她们学习的热情和改变生活的希望。仓库里,不再是沉闷的培训,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
几天后,东郊作坊的基础改造完成,第一批二十台崭新的缝纫设备安装到位。林长河亲自回总厂,接走了第一批完成基础培训、表现最为出色的十五名新工人。
当这些身着统一简单的深蓝色围裙、眼神里带着一丝紧张却又充满干劲的新工人,走进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新车间,看到墙上张贴的清晰流程图和质量要求,坐到属于自己的崭新缝纫机前时,一种崭新的、属于集体和奋斗的感觉,在她们心中油然而生。
林长河站在车间前方,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是沉声宣布:“锦绣制造厂,第一加工点,今天,正式开工!”
没有鞭炮,没有鲜花,只有机器接通电源后,发出的第一声清脆的嗡鸣。
这声嗡鸣,标志着锦绣制造厂规模化扩张的第一步,稳稳地踏了出去。一个小型的、标准化的加工单元,如同母体上分裂出的健康细胞,开始独立运转,吸纳就业,创造价值。
消息传到市里,负责乡镇企业和就业的领导得知锦绣制造厂不仅自身发展迅猛,还主动建立加工点,吸纳了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为赞赏,特意给予了表扬,并将其称为“带动就业、服务社会的良好典范”。
这官方的好评,如同给这个新生的小作坊颁发了一张“准生证”,也为“锦绣”的扩张之路,扫清了一些潜在的政策障碍。
第一个标准化的小作坊,就在这内外合力、夫妻默契的配合下,成功地奠基、开工,为“锦绣”驶向更广阔天地的航程,增添了强劲的新动力。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