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父的身体早已康复硬朗,脸色红润,步履稳健。苏母的头发虽然花白,但精神矍铄,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笑意。两位老人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充满了恍如隔世般的感慨。
“晚丫头,长河,你们看,”苏父指着那条水泥路,声音有些颤抖,“以前这条路,下雨天根本没法走,你爹我当年病重,就是用板车从这泥坑里拉去镇上的……现在,多好的路啊,听说还是咱们厂子出钱修了一部分。”
苏母则指着路边一栋栋新楼房,絮叨着:“这是老赵家盖的,他家两个闺女都在厂里;那是李家,儿子是厂里的技术员……以前哪敢想啊,咱们这穷山沟,能有今天这光景。”
漫步其间,空气中不再是记忆中的贫瘠与苦涩,而是弥漫着一种富足、安宁的气息。孩童在路灯下嬉戏,老人在门前悠闲地聊天,偶尔有下班的工人骑着铃铛清脆的自行车经过,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苏厂长回来啦!林厂长!叔,婶,散步呢!”
此情此景,让苏晚心中感慨万千。她紧紧挽着母亲的手臂,另一边是沉默却始终相伴的林长河。她想起了重生归来时,家徒四壁、父亲病重、自己面临退婚绝境的凄凉;想起了她点燃这个乡村第一缕工业星火时的艰难;想起了父母从一开始的担忧到后来的全力支持……
如今,她不仅改变了自家的命运,更让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焕发了新生。那份深植于血脉的乡情,与她一手开创的事业,在这一刻,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事业的成功,因为反哺了乡土而变得更加厚重和有意义;亲情的温暖,因为见证了儿女的成就而变得更加深沉和自豪。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财富与名望的、更为深沉和满足的成就感。
站在村头那棵见证了几代人变迁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二分厂星星点点的灯火和更远处规划中的大片空地,一个更加宏大的构想,在苏晚心中清晰起来。
她对陪伴在侧的林长河和父母说道:“二分厂现在的发展很好,但潜力远不止于此。我打算,以二分厂为核心,联合乡里和县里,规划建设一个更现代化的产业园。”
她描绘着蓝图:“不仅仅是我们服装加工,还可以引进相关的辅料、配件企业,形成产业链集群。配套建设更完善的员工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甚至可以考虑和县里合办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为产业园培养技术工人。把这里,真正建设成一个产城融合、能够持续造血、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这个构想,比单纯的扩大分厂规模更具前瞻性和社会责任感,它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升级。
“锦绣”二分厂的成功及其向现代化产业园升级的规划,经由媒体报道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宣传,迅速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案例。
它生动地诠释了“先富带后富”、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路径。省报以《一个乡镇企业如何改变一方水土?》为题进行了头版报道,详细讲述了“锦绣”从乡村作坊到省级优秀民营企业的历程,及其对当地就业、税收、基础设施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
“锦绣”毫无争议地成为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典范。
前来考察学习的地方政府代表团、寻求合作的周边企业、乃至研究乡镇经济发展模式的学者专家,络绎不绝。苏晚和林长河,被地方政府聘为经济发展顾问。他们所探索出的“总部在省城,根基在乡村,以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被广泛借鉴和推广。
这种典范效应,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县里、市里乃至省里,都对“锦绣”产业园的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便利,在土地、交通、配套政策上大开绿灯。
回望乡村根基,苏晚看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艰辛与温情,更是未来的希望与责任。这片土地,曾给予她重生的起点和最初的温暖;如今,她以一座现代化的产业园和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作为回报。这份事业,也因此被赋予了超越商业本身的、更加厚重和光荣的使命。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