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明天我们做秤。”张轩安抚好族人们,当天傍晚就召集木工坊的阿木和几名擅长精细木工的青壮,在木工坊里准备做秤的材料——选了三根一尺粗、三尺长的硬桦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用来做秤杆;找了两块大小相同、厚度均匀的陶片(羽尾长老特意烧制,边缘打磨光滑,用来做天秤的秤盘);还挑选了十块大小不一的青石(质地均匀,用来做砝码,先通过“等量替换”确定重量——比如先找一块已知能装一斤豆子的陶碗,装满豆子,以此为标准,将青石打磨成一斤、两斤、五斤、十斤重的砝码);最后准备了结实的汉麻绳(用来做秤绳和秤砣绳)。
第二天清晨,张轩先教大家做“天秤”——这是最基础的称重工具,用来校准重量,也能称较重的东西(比如装满豆子的藤筐)。
- 第一步:做横梁:将一根硬桦木打磨成圆柱形,确保粗细均匀,在中间位置用青铜凿凿出一个浅槽,用来固定悬挂横梁的绳子(称为“提绳”),提绳要系在正中间,确保横梁平衡。
- 第二步:装秤盘:在横梁的两端,距离中间提绳相等的位置,各凿一个浅槽,系上两根等长的汉麻绳,绳子的另一端分别系在两块陶片秤盘的边缘,确保两个秤盘高度一致。
- 第三步:校准砝码:将之前准备好的“一斤豆碗”放在左边秤盘里,然后往右边秤盘里放青石,直到横梁水平平衡,此时右边的青石就是一斤重;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校准出两斤、五斤、十斤的砝码,用炭笔在砝码上标注重量。
“天秤做好了!”阿木兴奋地喊道,将一斤重的砝码放在左边秤盘,右边放“一斤豆碗”,横梁果然水平平衡。族人们围过来看,都觉得神奇:“真的平了!这样就能知道东西有多重了!”青羽也凑过来,把她的青铜小兔子放在左边秤盘,右边放砝码,直到平衡,惊喜地说:“我的小兔子有两斤重!”
天秤适合称重物,但携带不方便,张轩接着教大家做“杆秤”——更轻便,适合日常称少量东西(比如选种时称种子,分物资时称粮食)。
- 第一步:做秤杆:选一根更细的硬桦木(直径三寸,长两尺),打磨光滑,在一端(称为“秤头”)用青铜凿凿出一个小孔,系上汉麻绳(称为“秤钩绳”,末端拴一个青铜钩,用来挂重物);在秤杆中间位置凿一个小孔,系上提绳(称为“秤纽”,提绳位置要精准,确保秤杆平衡);在秤杆的另一端(称为“秤尾”)凿一个小孔,系上短绳(称为“秤砣绳”,末端挂一个小青石秤砣)。
- 第二步:标刻度:先将一斤重的砝码挂在秤钩上,移动秤砣绳,直到秤杆水平平衡,在此时秤砣绳对应的秤杆位置用炭笔画一条横线,标注“一斤”;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挂上两斤、三斤……十斤的砝码,画出对应的刻度线,每个大刻度间再分成十个小刻度,代表一两(张轩简单解释了“斤”“两”的换算:一斤等于十两)。
- 第三步:加固修饰:在秤杆的刻度线处,用细青铜钉轻轻敲出小凹点,防止刻度被磨损;在秤头和秤尾处缠上几圈汉麻绳,防止使用时断裂。
杆秤做好后,阿木试着称了一筐豆子:“五斤三两!”木长老凑过来,也试着称了一把豆子:“八两!真准!以后分粮食,再也不用凭感觉了!”
族人们看着新做的天秤和杆秤,都兴奋不已——老族人阿土说:“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见能把重量算得这么准的东西!神尊真是无所不能!”新归附的族人阿岩则说:“有了这秤,以后我们种的粮食,收多少、存多少、分多少,都清清楚楚,太好了!”
秤具做好后,称重工作立刻开始。晒场边,天秤放在中间,两边各站一名青壮,负责搬运藤筐和砝码;杆秤则放在旁边,由阿瑶负责称零散的豆子;木长老拿着木牌和炭笔,负责记录每筐豆子的重量;张轩站在旁边,时不时检查秤的平衡,确保称重准确。
“第一筐,称重!”木长老喊道,两名青壮小心翼翼地将装满豆子的藤筐抬到天秤左边的秤盘上,右边的青壮则依次放上十斤、五斤、两斤的砝码,直到横梁平衡。“二十一斤!”木长老在木牌上记下“第一筐:21斤”。
“第二筐,二十二斤!”“第三筐,二十斤!”……随着称重的进行,木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多,族人们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大。青羽蹲在木长老身边,看着木牌上的数字,小声跟着念:“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加起来有多少呀?”木长老笑着说:“等称完了,我们一起算,肯定是个大数目!”
中午时分,所有豆子都称重完毕。木长老拿着木牌,激动地大声念道:“总共二十三筐大豆,总重量九百八十七斤!接近一千斤!”
“一千斤!”族人们瞬间沸腾了,青壮们欢呼着举起青铜镰刀,妇女们互相拥抱,孩子们则在晒场边跑着喊:“我们收了一千斤大豆!以后有吃不完的豆子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