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者或许无心,听者却有意。晓燕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怀旧?老味道?
她蓦然想起母亲那本食谱的后半部分,确实零星记录着一些过去年代的寻常吃食:玉米面掺豆面的菜团子、扎实的窝窝头、烘得焦香的杂粮饼,还有那种用大铁锅慢慢熬煮、米油厚稠、常常会添些南瓜或红薯的粥水……
这些食物,原料朴素,成本低廉,制作工艺也不繁复。倘若……倘若她将这些记忆里的味道稍加改良,做得更精细、更卫生,打造成一种“怀旧健康简餐”,专门供应给厂里这些怀念往昔岁月的老职工,或者那些寻求简单健康吃食的街坊呢?
这个念头让她心头一热。她立刻翻出食谱,就着昏黄的灯光细细研读起来。她在玉米面里悄悄掺入少量黄豆面,增加蛋白质和香气;调馅时,除了寻常的蔬菜,又加入少许炒香的鸡蛋碎和泡发切碎的香菇末提鲜;将窝窝头做得更小巧玲珑,易于入口;粥也熬得越发细腻粘稠,米粒开花,香气四溢。
她反复试验了几次,自己品尝,觉得味道朴实,却有一种熨帖肠胃的温暖。
她先请马桂芳和娟子试吃。娟子眼睛一亮:“晓燕姐,这个好!吃着心里头踏实!”马桂芳细细咀嚼着,也难得地多说了几句:“嗯,是俺们小时候吃过的味儿,又好像…更细致,更香了。”
晓燕心下稍安,又精心准备了几份,用干净的碗碟装好,送给刘叔和几位常来往的老主顾品尝,只说是新琢磨的吃食,请他们品鉴,给提提意见。
反馈之好,出乎她的意料。
刘叔第二天一早就寻了来,脸上带着难得的激动:“丫头!你昨天捎来的那菜团子和南瓜粥,还有没有?太好了!就是那个老味儿!不,比过去食堂做的还顺口!俺们组里几个老家伙听说了,都馋着呢!能给咱订点儿不?”
其他几位尝过的老工人也陆续带来口信,皆是称赞,询问能否定期供应。
这“怀旧简餐”的念头,竟像是无心插柳,一下子搔到了痒处。
晓燕趁势而为,简单设计了几种搭配:A餐(菜团子两枚+杂粮粥一碗),B餐(小窝头两个+南瓜粥一碗),C餐(杂粮饼一张+小米粥一碗)。定价极为实惠,几乎是贴着成本线,意在薄利多销,聚拢人气。
她让娟子拿着写好的餐单,去老主顾中间走动宣传,接受预定。
结果令人惊喜。不过两三日,竟接到了超过四十份的预定!多是厂里的老师傅,甚至有两个车间的工会干部找来,商量着为加夜班的工友集体订购夜宵。
“林记”那间原本略显清冷的仓库,再次被蒸腾的热气与忙碌充斥。新添的蒸笼呼呼地冒着白汽,空气中弥漫着玉米、豆类和蔬菜混合的、质朴而温暖的香气。马桂芳包菜团子的手法愈发娴熟,一个个圆润饱满;娟子负责登记订单,算账核数,兼带着在厂区和家属院范围内短途送货;晓燕则统筹调度,并严格把守着出锅前的最后一道质量关。
这意外成功的“怀旧简餐”,利润虽薄如蝉翼,意义却非同小可。它不仅带来了新的、相对稳定的客源与流水,更重要的是,它仿佛为“林记”注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联结。这里不再仅仅是一个售卖食物果腹的场所,更悄然成了一处承载着集体记忆与岁月情怀的温暖角落。
晓燕看着那些老师傅接过餐食时,脸上流露出的满足与追忆的神色,听着他们用带着口音的乡谈,絮絮地说起“当年如何如何”,心中充盈着的,是一种远比赚取外汇券更为深沉和踏实的成就感。
她似乎触摸到了食物另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滋养身体,更能串联起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情感,唤醒深埋心底的集体记忆,成为连接往昔与当下的一座无形的桥。
母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本谋生的食谱,更是在潜移默化间,指引着她如何去用味道传递情感,安顿人心。
然而,新的成功也带来了甜蜜的负担。订单量的稳步增加,使得刚刚松快些的产能再次捉襟见肘。马桂芳一人已然忙得脚不沾地。
招聘第二位帮手,成了摆在眼前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这一次,晓燕的心境已然不同。她望着墙上那张承载着希望的执照,看着眼前这片虽简陋却生机勃勃的小天地,心中少了几分惶惑,多了几分笃定。
她思忖着,这次或许可以找一个能稍微触及核心工序,比如和面、熬粥的帮手。她要试着,一步步将“林记”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构建成一个虽微小,却能自主航行、抵御风浪的、真正意义上的“作坊”。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