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店里来了位新客人。一位看起来六十多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整洁的中山装、戴着老花镜的老人。他步履沉稳,气质儒雅,手里还拄着一根光滑的文明棍。他进来后并没有急着买点心,而是先仔细地看了看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又打量了一下整洁的操作环境和晓燕三人统一的着装,微微点了点头。
“同志,您想买点什么?”晓燕上前招呼。
老人推了推老花镜,目光落在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千层油糕上,眼中闪过一丝追忆:“这油糕…看着很地道。给我称半斤。”
“好嘞。”晓燕手脚麻利地装好油糕。
老人接过油糕,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拿出一个手帕包着的铝制饭盒,小心地装了一块进去,然后当场尝了一小口,细细地咀嚼着,闭上眼睛,仿佛在品味着什么。
良久,他睁开眼,看着晓燕,语气有些激动:“是这个味道!小姑娘,你这油糕的做法,是不是加了猪油起酥,层数至少十八层以上,而且用的是老面发酵?”
晓燕惊讶地看着老人:“您…您怎么知道?”这可是母亲食谱里记载的、比较费工费时的一种传统做法,现在外面很少能吃到了。
老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神变得无比柔和:“我姓顾,顾知行。年轻时在省城的老‘五味斋’点心铺做过学徒。这千层油糕,是我师父的拿手绝活之一,做法和你这个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五味斋’早就关门了,这手艺我也几十年没见人做得这么正宗了!小姑娘,你这手艺是跟谁学的?”
晓燕心中一震,没想到竟然遇到了识货的老行家!她连忙回答:“顾伯伯,您好。这手艺是我母亲传给我的,她叫林玉芬。她说她年轻时跟一位省城来的老师傅学过几天…”
“林玉芬…”顾知行老人喃喃着这个名字,努力回忆着,最终摇了摇头,“名字不记得了,也许是我哪位师兄师姐的徒弟?唉,年头太久了…不过,这手艺能传下来,真好!真好哇!”
老人显得非常高兴,又买了其他几样点心,每样都仔细品尝,频频点头,不时指出一些细节,比如枣泥馅炒制的火候、豆沙该保留些许颗粒感等等,说得头头是道,让晓燕和马桂芳都受益匪浅,仿佛上了一堂免费的大师课。
顾老人并没有久留,但临走时,他郑重地对晓燕说:“小林同志,现在像你这样肯下功夫做传统点心的年轻人不多了。好多老味道都失传了,或者为了省事偷工减料,吃起来根本不是那个味儿。你很好,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以后我还会常来的。”
老人的认可和鼓励,像一阵暖风,吹散了晓燕心中因娟子去留问题而带来的些许阴霾。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传统的手艺和味道,自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
然而,当她回头看到娟子依然有些神不守舍地擦拭着柜台时,心里又不免叹了口气。顾老人代表的是一种对传统的坚守和欣赏,而深圳特区代表的则是一种对现代化和财富的急切追求。这两种力量,同时拉扯着这个小小的“林记”,也拉扯着像娟子这样的年轻人。
时代的浪潮汹涌澎湃,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航向。晓燕知道,她无法替娟子做决定,只能等待她自己想清楚。
傍晚,陈默来时,似乎察觉到了店里微妙的气氛和娟子的异常。他没多问,只是在晓燕给他拿包子时,淡淡地说了一句:“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常。”
晓燕看着他,忽然很想问问他,如果是他,会怎么选。但最终还是没有问出口。她只是觉得,这个看似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男人,或许早已看透了世间的许多无奈与选择。
夜色降临,晓燕翻看着母亲的食谱,又想起白天来的顾知行老人。传统与变革,坚守与离开,这些命题交织在一起,让她思绪万千。而娟子的未来,就像窗外朦胧的月色,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她知道,无论娟子最终如何选择,“林记”和她自己,都必将迎来新的变化和挑战。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