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头抬起头,看着晓燕真诚的眼神,又看看递到眼前的枣泥卷,那张被炉火熏得黑红的脸庞抽搐了几下,半晌,伸出粗糙的手,接过了那块点心,闷声闷气地说了句:“俺……俺再试试。”
这一声“试试”,像是寒冬里冰河裂开的第一道缝。虽然细微,却带来了融化的希望。
晓燕趁热打铁,宣布从下个月起,凡是参与标准制定、并提出有效改进意见的老师傅,除了正常工资,另外给予一份“技术贡献”补贴。同时,成立一个由李师傅、沈技术员和几位老师傅、年轻骨干组成的“工艺改进小组”,专门负责磨合这新规矩与老手艺。
钱,固然能暖人心,但那份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更能聚拢人气。
这之后,车间里的气氛,果然悄然起了变化。老师们傅们虽然依旧会对那些条条框框皱眉撇嘴,但不再一味地抵触。开始有人主动去找沈技术员,指着草案上的某一条,用他们自己的话解释为啥行不通,或者该怎么改才更符合实际操作。沈技术员也放下了些书生意气,认真听着,记着,试着把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土经验”,翻译成更严谨的规范语言。
那僵硬的“规矩”骨头,似乎正被一点点地打磨,试图长出些能贴合人情的“肉”来。
然而,就在这艰难却又可见希望的磨合中,一封从地区转来的公函,被送到了晓燕的办公桌上。函件是地区轻工局发出的,内容是关于组织本地优秀食品企业,参加下个月在省城举办的“全省名特优新食品博览会”的通知。
博览会!又是省城!而且,是“名特优新”!这四个字,像四盏聚光灯,一下子把“林记”照在了舞台中央,也照出了它身后那些依旧未能完全解决的阴影。
“林记”如今,算“名”吗?在清源县,算;出了县,恐怕还得靠这博览会去争。
算“特”吗?老手艺,算。
算“优”吗?正在努力立规矩,就是为了这个“优”。
算“新”吗?那些新研发的点心,勉强算。
可要去这博览会,拿什么去?光靠那几张省报的报道和正在艰难制定的“规范”草案,够吗? “麦香坊”那样的对手,会不会也去?还有那黄永发,会不会又闻着味儿出现?
晓燕拿着那封薄薄的公函,只觉得分量千斤重。这博览会,是比地区展销会更大、更正式的舞台,是“林记”能否真正在省城立足、乃至进入那“名特优新”序列的关键一战!
机会再次降临,可这一次,她肩上的担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沉。那刚刚有点起色的“规矩”与“人情”的磨合,能经得起这更高规格舞台的检验吗?
她望着窗外,老槐树的叶子在夏日熏风中哗哗作响,像是在催促,又像是在担忧。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