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的隆冬,严寒如同无形的猛兽,啃噬着万物生机。北风凄厉如鬼哭,裹挟着冰碴雪沫,一刀刀刮过新近加固的土坯城墙,卷起地上沉积的雪粉,抽打在行人脸上,留下针刺般的痛楚。
尽管顾雍与王璨夙兴夜寐,将内政梳理得条理分明,百姓们也凭借以工代赈获得了勉强果腹的口粮和得以栖身的陋室,但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依旧如同悬顶之剑,冰冷地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这日,张辽顶着能撕开裂帛的狂风,步履匆匆地踏入将军府正堂,厚重的皮帘落下,隔绝了部分呼啸,却带进一股刺骨的寒气。
他眉毛、胡须甚至睫毛上都凝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铠甲边缘挂着细小的冰凌,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凌大哥,情况不妙!城内各处囤积的柴火已即将告罄!这鬼天气,野外砍伐异常艰难,况且周边数十里内,能砍伐的林木早已砍伐殆尽。若是燃料彻底断绝,只怕……只怕不少体弱的百姓,尤其是那些难耐风寒的老人与孩童,很难撑过这个冬天了!”
堂内,那盆原本提供温暖的炭火,此刻也因木炭所剩无几而火光黯淡,映得众人脸上阴晴不定。蔡邕、顾雍等人闻听此言,眉头瞬间紧锁,心头如同压上了千斤巨石。燃料,这本是边塞苦寒之地冬季生存的命脉,此刻却成了最致命的短板。
凌云闻言,心头却是猛地一跳。朔方……并州北部……这不正是后世被誉为“煤海”的内蒙古腹地吗?
这里理应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他努力回忆着模糊的地理知识,依稀记得这一带应当存在浅层矿脉,甚至可能有露天的煤矿!
他立刻目光灼灼地看向张辽,追问道:“文远,你和你麾下那些熟悉地形的儿郎,平日巡防游猎,可曾在这周边见过一种黑色的、看似石头却能燃烧的物事?它或许比寻常石头略轻,呈现出层叠之状,很可能就裸露在某些山坡背风处或是干涸的河沟之中?”
张辽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怔,随即凝神仔细回想。他手下那些本地招募的少年,对朔方周边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都了如指掌。
片刻之后,他眼中骤然闪过一道亮光,猛地一拍额头:“凌大哥,你这么一提,我倒是记起来了!在城北约十里外,确有一处名叫黑石沟的荒僻山沟!那里满地都是这种黑黢黢的怪石!
我们早年狩猎时还曾试着拿它垒过临时灶台,谁知这东西极易点燃,烧起来火光倒是旺,可那黑烟又浓又呛,还带着股怪味,熏得人头晕眼花,所以后来再没人用它。大家都管它叫‘鬼石’或‘毒石’,视之不祥。”
没错!就是煤炭!烟大呛人,正是因为燃烧不充分以及其中含有的硫等杂质!
凌云猛地一拍身前桌案,脸上绽放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色:“就是此物!文远,你此番立下大功了!那不是招灾的鬼石,那是‘乌金’!是上天赐予我等度过此番劫难的救命珍宝!”
“乌金?”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连饱读诗书的蔡邕也投来惊异与好奇的目光。
凌云强压激动,耐心向众人解释:“此物名为石炭,亦可称之为煤。其蕴藏之火力,远超寻常木柴,一旦充分燃烧,释放的热量足以抵御这塞外极寒!
至于那烟气之患,只需稍加处置,便可化解于无形!” 他随即详细阐述了如何寻找并挖掘(优先选择裸露易采之处)、如何初步筛选剔除混杂的石块、以及最为关键的一步——制作简易的“蜂窝煤”和配套的、带有排烟装置的炉具。
“我们可以取用黏土,与粉碎后的煤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匀,再用特制模具压制成中空多孔的煤饼。如此形状,可使空气流通顺畅,燃烧更为充分彻底,烟气自然大减。同时,需令工匠打造一种专用的铁皮炉具,炉体需密封,上方务必留有烟道,连接铁皮烟囱,将燃烧产生的烟气直接导至屋外。如此,屋内取暖可得其利,而免受其害!”
凌云一边清晰地说着,一边顺手拿起桌上的炭笔,在摊开的纸张上迅速勾勒出蜂窝煤的样式和带有烟囱的炉具示意图。
顾雍听得双目熠熠生辉,他立刻洞察到这东西背后蕴含的巨大价值与潜力:“若一切真如凌贤弟所言,此物不仅能解我等眼下燃眉之急,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神物!我即刻便去组织可靠人手,由文远将军引路,火速前往黑石沟进行开采!”
蔡邕亦是抚须颔首,眼中满是赞叹与欣慰:“云儿真乃天授之智,慧眼独具!竟能识得此等埋没于荒僻之地的宝物,化无用为有用,变弊为利,实乃朔方百姓之福!”
军情如火,说干就干。在张辽的亲自带领下,顾雍迅速从流民中挑选出数百名身体强健、吃苦耐劳的青壮,组成第一支采煤队,携带者凌云设计的镐、锹、筐等简易工具,顶着漫天风雪,毅然开赴城北的黑石沟。果然,正如张辽所言,那里存在着大片易于开采的露天煤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