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更是掷地有声地郑重承诺:对所有曾被迫从贼或流亡在外的百姓,一律既往不咎!热情欢迎所有流落在外、藏匿于山野之间的原广牧县及周边百姓回归故土!
承诺将按丁口分配无主荒地、借贷来年粮种耕牛、并组织人力帮助重建家园,同时,借助朝廷给予的便宜行事之权,宣布免赋三年!
这一份份凝聚着希望与承诺的告示,被抄录了无数份,由精锐骑兵四出,如同播撒种子般,张贴在广牧县境内各个残破的里亭、废弃的路口、可能尚有人烟残留的河谷、山坳等显眼之处。
起初的几日,旷野依旧寂寥,只有零星几个胆大的猎户或是实在在山中难以存续、走投无路的流民,抱着半信半疑、如履薄冰的态度,偷偷潜回到广牧县城附近,躲在断壁残垣之后,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一切。
然而,当他们亲眼看到黑风岭方向确实再无凶神恶煞的马贼下山劫掠,看到那些身着统一戎装、纪律严明的朔方军士兵非但不扰民,反而主动帮着清理废墟、搭建临时栖身的窝棚。
更关键的是,当他们看到那几个最早敢于吃螃蟹的流民,真的从官府那里领到了黄澄澄的救命粮食和沉甸甸的开荒铁具之后,压抑已久的希望如同星火,终于开始燎原!消息沿着山间小径、通过口耳相传,如同长了翅膀般飞速蔓延开来!
于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开始在广牧大地上展开:那些原本藏匿在深山老林、洞穴沟壑之中,如同惊弓之鸟般苦苦求生的百姓们,开始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的隐秘角落走了出来。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满面尘灰,骨瘦如柴,步履蹒跚,但那一双双原本麻木绝望的眼睛里,却重新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灼灼光芒!
短短十余日,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回归的百姓人数就达到了两三千人之多!广牧这片饱经蹂躏、死寂多年的土地,终于重新焕发了人烟的温暖与生机勃勃的活力。
朔方郡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尤其缺乏能够深入基层、治理地方的实干型官吏。蔡邕虽已将郡中权柄尽数托付凌云,但也深知人才对于一地兴衰的至关重要性。
他忆起昔日同在朝中为官、现任并州刺史的丁原。丁原虽出身寒微,非世家大族,但素以勇武敢战、重视边务实务而着称,或许能对朔方的困境施以援手。
于是,蔡邕沐浴更衣,于临时搭建的草庐之中,亲笔修书一封,又请王璨以如椽大笔加以润色,遣得力快马,星夜兼程送往并州治所晋阳。
信中,他并未以朝廷新任命的两千石太守身份自居倨傲,而是以老友兼学者的谦逊口吻。
娓娓陈述了朔方郡重建的千难万险,以及缺乏治理人才的现实窘境,言辞恳切,情理交融,恳请丁原看在同朝为官、共卫边疆大局的份上,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援,哪怕是派遣一些在并州不得志的寒门士子前来,亦是雪中送炭。
此时的丁原,正忙于整合并州内部错综复杂的军政势力,应对北方胡人日益紧张的挑衅与边境摩擦,对于远在河套、近乎飞地、贫瘠混乱的朔方郡,本无太多关注兴趣。
但蔡邕海内大儒的名望,以及信中提及的“共卫边疆”、“为国家保全一方元气”等语,终究打动了他。
加之,并州境内确实存在许多出身寒微、虽有才学却因门第所限难入世家法眼、因而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留在州中也是冗员,难堪大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将他们打发去那苦寒边塞,既能帮蔡邕解决燃眉之急,示好于这位清流领袖,也能顺便缓解一下州中的冗员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丁原大笔一挥,并未抽调自己的核心幕僚与得力干将,而是行文并州各郡县,征集了三十余名被标注为“性情耿介”、“与地方豪强不睦”、“仕途不甚得意”的寒门士子,凑成一支队伍,发放了微薄得仅够路途果腹的盘缠,便令他们自行北上朔方,投奔蔡邕太守。
这些应召而来的士子,大多年纪轻轻,胸怀安邦定国之志却报效无门,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心情可谓五味杂陈,既有对未知前途的忐忑迷茫,也夹杂着一丝挣脱樊笼、或许能另辟蹊径的微弱期望。
他们不知那传说中的朔方是何等光景,只知那是比并州更加偏远、更加荒凉、传闻中胡骑时常出没的边塞绝地,心中早已做好了面对蛮荒与混乱的准备。
然而,当他们历经艰辛,风尘仆仆地终于踏入广牧县境时,映入眼帘的景象却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
他们没有看到预想中的千里赤地、饿殍遍野,也没有见到军纪涣散、扰民滋事的兵痞。
他们看到的是:正在无数军民共同努力下清理废墟、热火朝天准备重建的城池(尽管依旧显得破败不堪);
是那些虽然甲胄染尘却行列整齐、对百姓秋毫无犯的朔方军士;是那一张张虽带菜色却洋溢着希望、正在为新生活忙碌奔波的黎民面孔;以及那弥漫在空气之中、一种虽然微弱却顽强勃发、名为“新生”的蓬勃朝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