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甄家安稳地休整了数日,彻底缓解了长途跋涉积累的疲惫,也让年幼的黄旭完全适应了北地深秋干冷的气候。
然而,凌云心中那根关乎未来、始终紧绷的弦却并未因此而完全放松下来,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的流逝是何等无情。
历史的车轮正滚滚向前——记忆中那场将撼动整个大汉根基的黄巾之乱,其浓重的阴云已然在天边隐隐积聚、翻涌,留给他的准备时间,正在一天天、一刻刻地飞速减少。
他必须抓紧这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时刻,如同辛勤的蜘蛛,奋力张开罗网,网罗更多能够独当一面、匡扶乱世的人才,为自己,也为追随自己的这些人,在即将到来的滔天巨浪中,打造一艘足够坚固的舟楫。
这一日,天光刚亮,凌云便唤来了黄忠与太史慈这两位如今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沉声吩咐道:“汉升,子义,简单收拾一下行装,检查好兵刃马匹,随我出去一趟。”
“主公,我们此行欲往何处?”太史慈抱拳问道,语气中并无太多意外。经过洛阳的朝堂风波与这一路的冀州之行。
他早已对自家主公这种谋定而后动、却又常常出人意表的行动方式习以为常,甚至内心深处隐隐开始期待,不知这次又能遇到何等精彩的人物或事件。
凌云的目光越过甄府高大的院墙,投向了西北方向的遥远天际,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为人察觉的急切与郑重:“去常山郡,真定县。我们要去寻一个人。”
“哦?究竟是何种人物,竟值得主公您亲自前往寻访?”一旁的黄忠闻言,不由得多了一分好奇,抚着虬髯问道。
他深知自家主公眼光极高,寻常所谓的“猛将”、“谋士”根本难入其法眼,无论是收服自己,还是招揽太史慈,都展现了其超凡的识人之明。
能让他此刻如此郑重其事、甚至显得有些急切地亲自前去寻访的,绝非寻常意义上的勇夫或书生,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凌云利落地翻身上马,动作流畅而稳健,他手握缰绳,目光遥望远方,沉吟了片刻,仿佛在脑海中再次确认了那个光辉的名字,这才缓缓地、清晰地吐出了那个在他心中重若千钧的名字:“常山,赵子龙。”
赵云!赵子龙!
这个名字在凌云的心湖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其在他心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他之前千方百计招揽到的任何一位人才,甚至因其在后世那近乎传奇的声名而更添几分特殊。
那是在当阳长坂坡于百万曹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的孤胆英雄;是在汉水之畔以空营妙计吓退曹操大军的智勇之将
是一生忠直谦逊、品行高洁、几乎找不到瑕疵的完美武将典范!若能得此良将,无异于为自己的未来事业增添一根擎天之柱!
然而,就在这强烈的渴望与期待升腾而起的同时,一个巨大而现实的难题也随之浮上凌云的心头,让他刚刚舒展的眉头不自觉地再次微微蹙起,陷入了深沉的思索,连握着缰绳的手都下意识地收紧了些。
“现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我即将要见到的,究竟是哪一年的赵云?”
他努力地在脑海中挖掘、回忆着前世那些已然有些模糊、甚至相互矛盾的历史记载和演义描述,却发现关于赵云早期的生平,史书着墨极少,简直如同一片迷雾,甚至连其确切的出生年份,在后世的考据中也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若是按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感叹的那句‘赵子龙年登七十尚能建此奇功’来反向推算……子龙的出生年份大概是在公元158年左右?那么,现在是公元183年的深秋,他岂不是已经二十五岁了?”
想到这里,凌云的心中不免有些焦急起来,握着马鞭的手指都不自觉地用力收紧,指节微微发白。
“这个年纪,在这个乱世将起的年代,若无机缘,或许早已投身行伍,在某个郡县担任军职,甚至可能已经效力于某个暂时声名不显的小势力麾下……我此去真定,还能顺利地找到他吗?会不会已经迟了一步?” 一股紧迫感油然而生。
“但是……史学研究里又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他可能生于公元164年?若是按照这个说法来计算,那么如今的子龙,才不过十九岁年纪!”
一丝新的希望如同黑暗中划过的火星,瞬间在凌云心中燃起,让他精神为之一振,甚至不自觉地轻轻一夹马腹,让座下骏马的速度悄然加快了些许。
“十九岁,正当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或许尚在家乡跟随名师学艺,打磨武艺与韬略,或者刚刚萌生投效明主、建功立业的志向,却还未决定最终去向……那此时前去,正是招揽的绝佳时机!可谓恰逢其时!”
“可是……还有一部分相对冷门、但也不能完全忽视的史料和推论,声称他的出生年份可能晚至公元168年……”
这个念头刚一浮现,又让凌云的心情如同坐过山车般,从希望的波峰稍稍滑落,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