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依旧热情未散、久久不愿离去的人群,车队终于缓缓驶抵了朔方郡守府。
府邸坐落在城中心位置,虽不及洛阳那些王公贵胄的府邸那般极尽奢华、雕梁画栋,却也建得高大坚实,墙体以厚重的青石垒砌,檐角飞翘,透着北地建筑特有的粗犷、实用与不容侵犯的威严。
这里,如今已正式成为凌云治理朔方一郡的核心治所,门前持戟卫士目光如电,更添几分肃杀之气。
入府之后,甚至来不及稍作梳洗,掸去一身风尘,凌云便第一时间带着妻子甄姜,径直前往后院拜见恩师蔡邕。
在后院一处特意安排的、最为清净雅致的独立书房院内,他们见到了正在一株老梅树下凝神抚琴的蔡邕。琴声淙淙,带着一丝超然物外的平和。
不过短短数月不见,蔡邕的气色却比凌云离开朔方前往洛阳前好了太多,原本因长期流放边塞、心怀郁结而显得灰暗憔悴的面容,此刻红润而有光泽,眉宇间那股积郁已久的沉重与不得志的阴霾已然消散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卸下重担后、得以全身心沉浸于学问与音律之中的平和、从容与满足。
一个约莫十一二岁年纪、梳着乖巧双丫髻、眉眼灵动清澈、宛如水墨画中走出的小姑娘,正安静地坐在一旁的小凳上,双手托腮,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父亲的琴音,正是蔡邕的掌上明珠蔡琰(蔡文姬)。
她年纪虽小,却已能看出那份源自书香门第的蕙质兰心与沉静气度。
听到脚步声,蔡邕修长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按,余音袅袅而止。他抬起头,看到携手而来的凌云与甄姜,缓缓站起身,目光复杂地凝视着自己这位已然展翅高飞、搅动风云的弟子,那目光中包含了太多难以言喻的感慨——有欣慰,有感激,有恍如隔世般的唏嘘。
“老师!”凌云快步上前,在蔡邕面前站定,无视自己郡守的身份,依旧如同在雒阳求学时那般,郑重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弟子礼,“学生凌云,回来了。”
“好,回来就好。一路辛苦。”蔡邕伸出双手,将他扶起,动作温和而有力。他又对凌云身旁的甄姜微微点头示意,目光中带着长辈的慈和。
最终,他的目光再次回到凌云身上,神色一正,竟是后退半步,对着凌云,郑重其事地、长长地揖了一礼,“伯喈(蔡邕自称),在此多谢贤弟子!”
这一礼,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毫无作伪。凌云吓了一跳,连忙侧身避开,不敢承受,急声道:“老师!您这是做什么?真是折煞学生了!万万不可!”
蔡邕直起身,眼中带着彻底释然的轻松与深沉的感激,他摆了摆手,语气沉缓而清晰:“若非贤弟子此番在洛阳不畏艰险,多方奔走,巧妙周旋于卢子干、何遂高乃至陛下之间,陈明利害,据理力争,老夫此生,恐怕至死都难脱那‘戴罪流放’的污名。”
“更遑论能像如今这般,心安理得、无拘无束地在此着书立说、抚琴自娱、悉心教导琰儿。你不仅为我这老朽之身洗刷了政治上的污名,更替我卸下了那不堪重负、非我所长的郡守职责,让我得以从繁琐政务中彻底解脱,重获心灵的自由!此恩此情,于伯喈而言,重于泰山,堪比再造!”
他深知其中关窍与难度,若无凌云在洛阳冒着风险运作,他绝无可能如此顺利地被赦免并卸任。
“老师您真是言重了!”凌云神色恳切,再次躬身,“为师长分忧,此乃学生分内之事,理所应当。能见到老师如今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得以安心追求学问真谛,学生心中便已无比快慰与满足,岂敢居功?”
这时,乖巧伶俐的蔡琰也站起身,走到凌云和甄姜面前,像个小大人似的,有模有样地敛衽行礼,声音清脆悦耳:“琰儿见过师兄,见过嫂嫂。” 举止落落大方,礼仪周到。
看着眼前这师徒和睦、家人温馨的一幕,甄姜也露出了恬静的笑容,凌云心中更是倍感欣慰与踏实。能够妥善安置好恩师,让他安度晚年,潜心学术,这无疑是他此番洛阳之行最为重要、也最令他心安的目标之一。
次日,经过一夜休整,凌云精神奕奕,在朔方郡守府那宽敞而肃穆的议事堂内,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官员。
一时间,堂内济济一堂,人才鼎盛。文官一侧,以荀攸、郭嘉、戏志才、张昭、顾雍、满宠、王璨等为首,个个气度不凡,智珠在握;
武将一侧,则以张辽、黄忠、太史慈、赵云、典韦、李进、高顺、郝昭等为代表,人人威风凛凛,杀气盈霄。
这等豪华而均衡的阵容,让新近加入的荀攸、郭嘉、黄忠、赵云等人也暗自心惊,对凌云麾下隐藏的实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凌云端坐主位,首先将此次洛阳之行的大致情况,包括朝堂博弈、最终获得正式任命、以及蔡邕老师得以卸任赦免等关键节点,向众人做了简要通报。众人听闻,纷纷向凌云道贺,也为蔡邕的境遇改善而感到高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