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寻找一些不依赖大量土地的手工业、商贸等非耕地的营生,来分流安置部分流民。至于更根本的解决之策,容我再仔细思量,务必找到一个长远稳妥之法。”
二人见主公已有决断,且思虑周全,便齐声领命,恭敬地退下筹划去了。
凌云独自立于书房窗前,心中深知,朔方郡本身的地理范围是有限的,现有的土地资源已然开发到了极限。要彻底解决这数十万乃至未来可能更多人口的安置问题,必须将目光投向外部,向外拓展生存空间。
他立刻命人请来了荀攸与戏志才这两位他最倚重、也最擅长奇谋大局、纵横捭阖的顶尖谋士。
书房内,炭火盆中跳跃的火苗发出轻微的噼啪声,驱散着北地的寒意。凌云没有任何寒暄,直接将朔方郡面临的人口饱和、后续流民无法安置,以及郭嘉此行可能带回大批被掳汉民所带来的巨大安置困境,向荀攸和戏志才合盘托出,征询他们的意见。
出乎凌云意料的是,荀攸与戏志才听完他的叙述,并未露出太多惊讶之色,反而相视一笑,仿佛智珠在握,早有准备。
戏志才率先拱手,脸上带着一丝惯有的、仿佛看透世情的懒散笑容,说道:“主公,自您当日决意下令,让奉孝携带那尊琉璃狼出使匈奴之日起,公达与志才便已料想到可能会有今日之局面,私下里已在反复思虑应对之策了。”
荀攸接口,语气一如既往的沉稳冷静,条理清晰:“主公所虑的核心,在于朔方一郡之地,疆域有限,难以容纳不断涌入的人口。然而,主公需知,朔方并非孤立之城,其上,还有并州刺史丁原丁建阳。眼下这个难题,正可巧妙借力于他。”
“哦?如何借力?还请公达细言之。” 凌云闻言,精神顿时为之一振,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极大的兴趣。
荀攸从容不迫,缓缓道出早已酝酿成熟的计策:“此计可分两步走。第一步,示弱与告知。主公可立即亲笔修书一封,措辞谦恭恳切,派人以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送往并州州治晋阳,呈报给丁原刺史。”
“信中可如此言明:我朔方郡守凌云,感念同为大汉臣僚、汉家儿女血脉相连之情谊,实不忍见众多同胞流落胡地为奴,受尽屈辱,故而正在设法与匈奴交涉,欲以重礼换回部分被掳汉民。”
“然,我朔方地小民贫(此处用谦辞,既符合官场惯例,亦能起到麻痹丁原,使其轻视我方实际潜力的作用),实力有限,恐怕无力独自妥善安置如此众多的归乡同胞,唯恐有负圣恩与同胞期望,因此特此恳请刺史大人念在同袍之谊、体恤百姓之苦,能够施以援手,协调并州下辖其他尚有余力的郡县,共同分担,安置这批归乡汉民。”
“此乃光明正大之阳谋,既能彰显主公您的仁义之心与顾全大局,又能巧妙地将这个烫手山芋般的难题,顺势抛给了丁原,看他如何应对。”
戏志才在一旁嘿嘿一笑,带着几分洞悉人性的嘲弄,补充道:“丁原此人,志大才疏,好名而无实才。他麾下虽有些许兵马,尤其倚重那吕布之勇,但于治理地方、安抚流民、发展生产这等繁琐政务上,却并非其长项,甚至可说颇为短视无能。”
“并州北部各郡,如云中、定襄等地,多年来饱受胡人侵扰劫掠,本就民生凋敝,仓廪空虚,他丁原自己恐怕都焦头烂额,哪里还有多余的能力、储备的粮草去安置这突然涌入的、数量可能巨大的流民?他接到主公书信,必定束手无策,焦躁不堪,却又无法明确拒绝,以免担上不顾同胞死活的恶名!”
荀攸赞许地看了戏志才一眼,点头继续阐述计划的第二步,语气中充满了成竹在胸的自信:“第二步,便是请命与拓土。待丁原被此事困扰,束手无策、正感为难棘手之际,主公便可再上第二书!”
“这一次,不再请求他帮忙安置流民,而是主动请缨,为他分忧!信中可言明:为解刺史大人之忧,也为不负归乡汉民之期盼,我朔方郡守凌云,愿率领朔方全体军民,自力更生,北上出兵,收复、整顿那与朔方郡紧邻、却因常年遭受匈奴劫掠而几近荒废、官府统治力量几乎不存在、形同虚设的——五原郡!”
他眼中闪烁着睿智而锐利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蓝图:“五原郡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其水土之丰美,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远胜于朔方!”
“只因长期以来胡患不绝,才导致田地荒芜,城郭残破。主公可向丁原郑重保证,只需他下发一道正式的任命文书(承认凌云对收复后的五原郡拥有管辖权、治理权),除此之外,一兵一卒、一钱一粮皆不需其并州州府支援,所有收复失地、剿灭残寇、安抚流民、重建家园之责,我朔方愿一力承担!”
“届时,丁原既能轻松卸下安置流民这个沉重无比的包袱,又能不费吹灰之力,在政绩簿上白得一个名义上收复的郡县,为其脸上贴金,增添其作为刺史的功绩与威望,如此一举两得之美事,他何乐而不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