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老师门下有何贤能弟子,或知交好友之中,有怀才不遇、愿在这乱世中有所作为者,但请老师不吝修书推荐。云必虚席以待,以上宾之礼敬之,绝不敢有丝毫怠慢。”
蔡邕闻言,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爱徒那年轻却已显坚毅的脸庞,又望向窗外灰蒙蒙的天空,终于缓缓点了点头:“唉,值此乱世已显,天下将倾之际,确非独善其身、闭门着书之时。”
“你既有匡扶社稷、安定一方之志,锐意进取,为师自当为你留意,助你一臂之力。且待我仔细思量,书信几封,或能为你延揽一二不世出的贤才,以壮行色。”
辞别了恩师,处理完这最后一件私事,凌云心中那最后的一丝牵挂也已安排妥当。他站在郡守府的高处,远眺东方,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他深知,此去幽州,绝非坦途。从朔方出发,需先向东南方向,穿越并州腹地的 太原郡 ,途经晋阳等大邑;
再转而向东北,翻越地势险要、关山重重的 雁门郡 ,那里是北疆门户,素来不太平;而后大军才能向东,进入如今已是战火纷飞、黄巾肆虐的 冀州 西北部地域,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最后,方能挥师北上,踏入此行的最终目的地—— 幽州 。全程算来,近两千里之遥,其间山峦阻隔,河流纵横,更兼如今中原动荡,盗匪蜂起,黄巾余孽流窜,此行无异于一场艰苦卓绝、危机四伏的长征。
为确保麾下这支倾注了心血的军队能尽量顺利地抵达幽州,并保持足够的战斗力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硬仗,凌云充分利用了灵帝圣旨中赋予的“持节”特权。
他立即从亲卫中挑选出数队最为精干机敏的骑手,携带盖有新鲜出炉的扬威将军印绶和代表皇帝权威的持节符信的正式文书,作为全军的先锋信使,沿着预先仔细研究确定的进军路线,分头疾驰而出。
这些信使肩负的任务极为明确且至关重要:提前通知沿途各郡县的主要官府,言明新任扬威将军、持节、朔方郡守凌云。
奉天子明诏,率朔方、五原精锐之师过境,专为征讨幽州黄巾逆贼。
要求各郡县必须依照朝廷制度与战时法令,为过境大军提供指定的营地用于休整、补充干净的饮用水和部分定额的军粮草料。
持节,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朕亲临,虽不能无限度地索取地方资财,但要求必要的、符合规制的后勤支持,完全在法理与惯例之内,容不得地方过多推诿。
信使们扬鞭策马,一路穿城过县,在太原郡的治所晋阳城、在雁门郡的郡治阴馆城、在预计必须要经过的冀州常山国等地,都向当地最高长官郑重递交了盖有将军印与节符的正式文书。
沿途郡县的官员们接到这来自北疆、手持节杖的新任将军文书,反应各异。有的面露敬畏,不敢怠慢;
有的表面应承,实则敷衍,盘算着如何最小化付出;也有的目光闪烁,暗藏心思,权衡着利弊。
但至少在明面上,在“持节”这面大旗和“贻误军机”这顶可能压死人的大帽子下,无人敢公然拒绝这“合理”且符合制度的要求。
凌云独自屹立在朔方城头,猎猎寒风吹动了他的披风。
他望着东方那在冬日里显得格外苍茫、绵延无尽的群山轮廓,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些信使的身影正如星火般,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他麾下这支即将远征的军队,艰难而坚定地开辟着前路。
路途遥远,危机四伏,但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必须稳稳地、有力地踏出。
他深吸一口冰冷而清新的空气,霍然转身,步伐沉稳地走下城楼,目光已变得如同即将出鞘的利剑,锐利而坚定,再无半分犹豫。
“传令全军,明日卯时,校场点兵,祭旗出征!”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