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心中更加确定,此必是徐庶无疑!他抓住话头,神色郑重起来:“先生过谦了!能弃武从文,可见先生非匹夫之勇,乃胸怀大志!方今天下,朝纲不振,宦官当道,诸侯心怀异志,黎民苦不堪言。正是需要先生这等明晓大义、腹有良谋之士,挺身而出,匡扶社稷之时!不知先生对如今这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刘衍主动将话题引向天下大势,既是考较,也是展示自身格局的机会。
徐庶见刘衍气度不凡,谈吐间直指天下,不似寻常商旅或武夫,也被勾起了谈兴,略一沉吟,便道:“天下大势,譬如积薪,已然燃眉。黄巾之乱,非因而起,实乃果也。朝廷失德,政令不行,豪强兼并,百姓无立锥之地,此乃乱源。如今虽赖皇甫嵩、朱儁等忠良之将,暂时扑灭巨鹿、颍川之火,然星火遍野,岂能尽除?更可虑者,经此一乱,各地州郡长官,权柄愈重,恐生桓、灵末世之祸,强枝弱干,割据之势已成。”
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依庶看来,不久之后,这天下,非复汉家一统之天下,而是群雄逐鹿之战场。能于此时洞察先机,积蓄实力,收拢民心,明修内政,暗砺甲兵者,方有可能于这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乃至……廓清寰宇。”
这番话,高屋建瓴,直指要害,将天下纷乱的根源与未来的走向分析得清晰透彻。一旁的赵云听得目光炯炯,连张飞也放下了酒碗,似懂非懂地觉得这书生说得很有道理。
刘衍心中赞叹,果然是王佐之才!他趁热打铁,目光灼灼地看着徐庶:“先生高论,振聋发聩!实不相瞒,在下乃青州牧刘衍。”
徐庶闻言,浑身一震,难以置信地看着刘衍。青州牧刘衍?那个平定青州黄巾,在广宗之战中声名鹊起的汉室宗亲?他竟然就是眼前这个亲自下车助人、温言款待落魄书生的年轻人?
刘衍不给他消化震惊的时间,继续慷慨陈词,将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衍虽不才,亦为汉室苗裔,目睹江山倾颓,百姓倒悬,常怀五内俱焚之痛!踞守青州,非为割地自雄,实欲以此为基础,内修仁政,外御强敌,广纳贤才,积蓄力量!衍之志,不在与诸雄争一时之短长,而在终有一日,能扫平群丑,澄清玉宇,再造一个大一统的、海晏河清的大汉天下!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方为衍心中之所愿!”
他站起身,对着徐庶,郑重一揖到底:“先生大才,洞察时势,心怀黎民。衍,恳请先生,放弃南下漂泊之念,助我一臂之力!衍必以师友之礼相待,使先生能奉养老母,安居乐业,更能一展胸中抱负,与我等共创这不世之功业!先生之才,当用于安邦定国,岂可埋没于江湖草莽之间?”
这一番话,如黄钟大吕,敲击在徐庶心上。刘衍的身份,远超出他的预料;刘衍的志向,更是宏大而崇高,直击他内心深处“治国平天下”的士人理想;而刘衍的诚意,更是无可挑剔,连他最牵挂的老母都已妥善安置。
对比自己前途未卜的南下之路,对比其他诸侯可能有的猜忌与轻视,眼前这位年轻州牧所展现出的气度、志向与诚意,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瞬间照亮了他迷茫的前路。
徐庶看着深深作揖的刘衍,又想起他之前毫不犹豫救助陌生路人的仁德,再想到他治理下传闻中井然有序的青州,心中再无犹豫。
他猛地起身,避开刘衍的大礼,然后整理了一下自己破旧却干净的儒衫,神色庄严肃穆,对着刘衍,推金山,倒玉柱,行了最郑重的拜主之礼:
“庶,颍川寒士,才疏学浅,蒙主公不弃,风雪中施以援手,更以国士之礼相待,倾心相邀!主公胸怀四海之志,心系万民之安,正是庶平生所愿追寻之明主!若主公不嫌庶愚钝,庶,愿拜为主公,从此竭尽心力,效犬马之劳,辅佐主公,共图大业,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元直请起!我得元直,如虎添翼也!”刘衍大喜过望,连忙上前,双手用力扶起徐庶,脸上洋溢着由衷的喜悦。
帐内,张飞咧嘴大笑,赵云面露欣慰。炭火噼啪,帐外风雪依旧,但帐内却因一位大才的归心,而充满了火热的希望与力量。
雪夜之中,刘衍不仅寻得了赵云,更以胸怀与志向,成功收获了徐庶这位至关重要的谋士。潜龙之侧,再添一智囊!
喜欢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争霸之再造大汉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