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边的现场已被严密封锁,比往常多了数倍警力。沈锐穿过层层警戒线,雨水顺着他的帽檐滴落,在证物袋中的那枚警徽上溅起细微水花。
“尸体是在退潮后露出的滩涂上被发现的。”现场法医汇报,“男性,四十岁左右,死亡时间约在昨晚十点到凌晨两点之间。初步判断是溺水身亡,但...”
“但什么?”沈锐追问,目光却未离开那枚刻着他警号的徽章。
“但死者肺部的积水成分分析显示不是江水,而是自来水。他是死后被抛尸江中的。”法医低声道,“而且死者右手紧握这枚警徽,尸僵发生后极难掰开,像是临终前最后的执念。”
林小满走近,面色苍白:“沈队,核实过了,这不是你的警徽。你的徽章还在吗?”
沈锐下意识摸向胸前,警徽确实好好地别在那里。他取下对比,两枚徽章几乎一模一样,唯有细微的编号区别。
“这枚是仿制的,但工艺极其精细。”技术队小陈检测后说,“更像是某种信物或凭证。”
死者身份很快确认:张海洋,前市局档案管理员,五年前因“心理问题”提前退休。档案显示,他最后的工作是整理数字化旧案卷宗。
“巧合的是,张海洋退休前最后处理的,正是三年前那起缉毒案和陈志远法医失踪案的档案。”林小满汇报时声音有些发颤。
沈锐立即带队搜查张海洋的住所。这个独居男人的家整洁得近乎偏执,所有物品排列整齐,仿佛随时准备接受检查。
“太干净了。”小陈皱眉,“像是被专业清理过。”
唯有书房书架后有一个隐蔽的保险箱,需要指纹和密码双重认证。技术队费尽周折打开后,发现里面只有一本牛皮纸日记本。
日记本内页密密麻麻写满了代码和缩写,像是某种私人密码。最后几页被撕去,只留下残边。
“需要时间破译这些代码。”小陈小心地将日记本放入证物袋。
沈锐在书房踱步,目光扫过整面书墙。突然,他注意到一套《杭州地方志》的书脊颜色略有不同。抽出来发现书已被掏空,里面藏着一个老旧手机和U盘。
手机已无法开机,但U盘内容令人震惊:是公安内部系统的后门程序和数十个高级权限账号,以及张海洋与一个代号“归档人”的加密通讯记录。
最后一条信息发送于死亡前一天:“警徽已送出,真相将浮出水面。若我遭遇不测,找‘夜莺’。”
“警徽已送出...”沈锐喃喃道,突然想起什么,“小陈,检测那枚警徽内部!”
精细扫描显示,警徽内部确有微小空腔。小心打开后,露出一张微型存储卡。
存储卡内的文件更加惊人:是公安厅内部一批被删除的监控记录,包括陈志远失踪前最后时刻的影像。
画面显示,陈志远在失踪当晚确实去了西湖边,但不是独自一人——他与当时的刑侦副队长赵东来在一起。两人发生激烈争执后,另一人影从暗处出现,从背后袭击了陈志远。
尽管画面模糊,但那个背影的动作习惯让沈锐心中一沉——太像李建国了。
“所以赵东来和李建国合谋杀害了陈法医?”林小满难以置信。
沈锐反复观看视频,摇头:“不,你看赵东来的表情,他也很震惊。更像是李建国单独行动,赵东来并不知情。”
接下来的视频片段显示,赵东来惊慌失措地协助处理了尸体,随后被李建国威胁合作的场景。
所有线索开始串联:张海洋可能偶然发现了这段被删除的监控,因此被灭口。
但问题依然存在:谁杀了张海洋?为什么用仿制警徽传递信息?“夜莺”在这个局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沈锐决定从张海洋的日常行踪入手。监控显示,死亡前一周,张海洋频繁前往西湖区图书馆,每次都在地方志阅览室呆上数小时。
图书馆的监控录像中,张海洋总是在查阅数字化旧报纸档案,特别关注十五年前的新闻报道。
“他在找什么?”林小满疑惑。
沈锐让馆员调出张海洋的查阅记录,发现他重点搜索的是当年一系列“意外死亡”事件:包括林国栋副市长、多名记者和举报人。
所有这些死亡都发生在一个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审批期间——那就是后来的明珠塔。
“张海洋在调查这些死亡是否有关联。”沈锐得出结论,“而他可能发现了什么。”
技术队破译了张海洋的部分日记代码,确认了他确实在重新调查这些旧案。最后一条破译出的记录令人毛骨悚然:
“发现共同点:所有死者死前都收到过白色信封,内含西湖风景明信片。下一个可能是我。”
调查组立即搜查张海洋家的邮箱,果然发现一个白色信封,里面是一张西湖雪景明信片,背面写着:“知趣则生”。
笔迹鉴定显示,与当年那些死亡警告出自同一人之手。
“凶手还在活动,而且知道张海洋在调查。”沈锐感到脊背发凉,“甚至知道我们会来调查张海洋的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西湖谜案请大家收藏:(m.20xs.org)西湖谜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