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仁话锋一转,开始旁敲侧击地询问一些关于金属冶炼、火药配比乃至机械制造方面的“学术问题”,其中几次都看似无意地试图将话题引向“迅捷发火装置”和“延时爆炸体”。
汤若望则更直接一些,他赞叹道:“宋先生书中所载,皆乃利国利民之实学。听闻大将军军中亦有巧思妙匠,能造出自来火铳及凌空开花之弹,其技神乎其神,想必亦得益于先生之学吧?”
宋应星闻言,抬眼看了看两人,缓缓摇头道:“老夫之书,所录乃天下已有之成法,民间之巧技。至于军国利器,自有专司其职者为之,老夫一介草民,岂敢贪天之功。”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既未承认,也未完全否认,将问题轻巧地推开了。
南怀仁和汤若望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更是疑窦丛生。他们几乎可以肯定,即便不是宋应星直接发明,他也必然与这些新式火器的研制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位老人,或者说他背后所代表的某种技术传承,就是解开谜团的关键。
偏厅之内,一方是心怀叵测、孜孜以求的西方学者,一方是沉稳应对、深藏不露的中土智者。看似融洽的学术交流之下,是一场关于技术机密的无声较量。
窗外,是山东半岛冬季清冷的天空,以及正在为生存和未来而忙碌的百姓与士兵。
刘体纯冷眼旁观,心中冷笑,他知道,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喜欢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