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的惨败与反思,临清的焦土与重建,以及每日如流水般支出的军饷、工料、抚恤,像一块巨大的磐石压在刘体纯心头。
财政上的窘迫,远比战场上的强敌更令人窒息。
仅靠山东一隅之地和日渐萎缩的传统贸易,根本无法支撑一支现代化军队和一场持久战争。必须开辟新的、更丰沛的财源。
这一次,刘体纯将目光投向了民用领域,投向了那些能够跨越地域和文化界限、吸引巨富显贵争相购买的“奢侈品”和“新奇物”。
他再次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在青州工坊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巧思院”,亲自画图,指导工匠,开始了新一轮的“发明创造”。
首先问世的是“自来水笔”。刘体纯厌恶这个时代毛笔的不便和欧洲鹅毛笔的频繁蘸墨。
他取来早已试制成功的“瑶台玉”,将其制成中空的笔杆,尾部设计了一个可旋开的精巧机关,用以灌装墨水。
最核心的部件是笔尖,他选用极细的精钢,由最好的铁匠反复捶打出极薄的韧性钢片,再精心打磨出一条细若发丝的导墨缝,利用毛细原理,使得墨水能稳定均匀地流向纸面。
不过,普通的墨汁含有胶质和细微碳粒,极易堵塞那纤细的毛细通道。
刘体纯不得不为解决墨水问题再次开动脑筋。
制造墨水,需要鞣酸,他想了想,盯上了一种山东特产……大柿子。
此时正值冬季,金黄色的大柿子挂满枝头,正是采收季节。
柿子肉好吃,皮却酸涩难咽。
山东人穷怕了,日子过得仔细,吃完柿子肉,柿子皮也舍不得丢掉,放到高处晾晒一段时间,酸涩味减淡,又勉强可以吃了。
还有一个是做柿饼的人家,要削皮,有大量的柿子皮。
他令人大量收集柿子皮,把众人弄得一愣一愣的。
宋应星算是个见多识广的,对于刘体纯收集柿子皮也是疑惑不解。
“主公这是未雨绸缪,连柿子皮都不舍得扔?拿来做军粮吗?”。
正揣摩着,刘体纯通知他过来书房一见。
到了书房,刘体纯笑着说:“宋先生,要做一种新墨水,你从秋闱录取的人员中选两个机灵可靠的,我有大用。所做之事必须守口如瓶!”
宋应星满头雾水,做个墨水还用这么紧张吗?我那本《天工开物》中,什么松烟墨、油烟墨记录了好多种,现在还需要保密去做吗?
不过,他想想刘体纯此举必有深意,也不再多问,扭头出去了。
找人好找,工坊里私下传开了,凡是愿意去为主公做保密工作的,那待遇杠杠的!每年都是几百两银子,买所大宅子,养一大家子没问题。
人选很快定了,一个叫朱强,一个叫李扬,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揣着一个远大理想就来了。
朱强的工作负责处理柿子皮,让他大失所望。
工作简单又枯燥,味道难闻。
一堆堆果皮,加水捣烂发酵,提取出富含单宁酸的汁液。反复过滤,最后用酒精提纯,得到的是淡淡的黄色清液。
李扬的工作稍稍有点技术性,将绿矾溶解,取清液。
然后按照比例加入柿子皮清液,说来也奇怪,两种清液混合在一起,瞬间便生成了一种色泽深沉、流动性极佳的蓝黑色液体——这便是最早的鞣酸铁墨水,它不易堵塞笔尖,且字迹持久。
当然,朱强不知道自己做的东西干什么用。李扬也不知道这淡黄色清液哪里来的。
两个人都是独立操作,互相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
这下子轮到宋应星又合不拢嘴了,他怎么也想不到,又酸又涩的柿子皮还有这么大的用途。
他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大半辈子游历华夏,遍览群书,编纂出《天工开物》一书,已经觉得站在一个高峰上了。
可这个“流冦头子“左一出右一出的,极大的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莫非是天底下真有神仙?”这是他心里一直萦绕着的一个念头。
他拿起一支自来水笔,装上这特制墨水,在纸上试着写了一下。
虽然没有毛笔字的粗细浓淡变化的那种美感,但胜在书写方便,适合携带。
那蓝黑色的字迹也透着一股子清秀味道。
“此笔必大兴!”他长长的叹口气。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种简便的书写工具——“铅笔”也在刘体纯的指导下诞生。
莱州地区发现有品质不错画眉石,刘体纯却知道,这种能够描眉的石头其实就是石墨。
同样的,找个人专门做这个事情。
将石墨研磨成极细的粉末,与不同比例的粘土混合,加水揉成团,压入模具,制成细条,再放入窑中低温烘烤定型。
最后,将制成的笔芯嵌入事先刨出凹槽的两片木条中间,粘合打磨,便成了一支支使用方便、无需墨水的铅笔。
根据粘土比例不同,笔芯有不同硬度,写出的字浓淡不同。
刘体纯把这种笔命名为铅笔,满足了绘图和书写的不同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