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较大的环境中,并且频繁出现月经不规律的情况,那么就有可能导致体内淤血的产生。淤血是一种病理状态,会进一步影响月经的正常排出,加重月经不调的症状。
除了月经周期和月经量的变化外,经血的颜色也是区分寒热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寒证导致的月经不调,经血颜色可能较暗,甚至呈现黑色;而热证引起的月经问题,经血颜色往往较红,甚至可能伴有血块。通过观察经血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月经不调的病因是寒还是热,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参考。
经血颜色比较淡的,往往是因为体内子宫较为寒冷。相反,经血颜色较深的,则意味着体内子宫相对较热。这是因为当奶水下达到小肠时,会经过小肠火的蒸化作用,从而使奶水由白色变为红色。然而,如果小肠的火力不足,奶水的颜色变化程度就不会像正常情况下那么大,月经的颜色也就会相应地变淡。同样地,如果小肠的火力过于旺盛,月经的颜色就会比平常更深。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人的月经颜色虽然大多较淡,但其中会夹杂一些深色的血块。这些血块并非是由于体内过热所导致的,而是因为体内过于寒冷,使得血液凝结成淤血,并随着月经一同排出体外。因此,在中医观察月经颜色时,重点应该放在大部分经血的颜色上,而不是仅仅关注那些深色的血块。
此外,月经的血量多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
通常情况下,月经量较少的人,其身体往往更倾向于寒性体质。而月经量较多的人,则身体更偏向于热性体质。然而,关于血量的多少,还存在其他一些可能性。
当血量较少时,这可能是由于身体血虚所导致的。有时候,这种血虚状态尚未达到西医所诊断的贫血标准,但身体内的血液已经不如从前那样充盈。在这种情况下,心神会自动进行调节,以控制血量的排出,从而导致月经量减少。
如果身体偏寒,由于寒的特性是迟滞和安静的,那么身体在这种迟滞的状态下所产生的奶水就会相对较少。由于原料减少,小肠火所蒸化出来的精血也会随之减少,因此最终排出的血量也就相应减少了。
相反,如果身体偏热,身体处于阳亢的状态,那么产生的奶水就会增多,排出的血量也会相应增多。
此外,还有一些女性偶尔会出现崩漏的情况。崩,指的是突然之间血量非常大,远远超过平时的月经量;而漏,则是指经期持续时间很长,但每天的出血量却很少,只是点滴不停。
一般来说,崩漏这种病症的产生,主要原因在于阳虚。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难以稳固阴气。而经血在本质上属于阴性物质,正常情况下,阳气应该具有收摄、储存这些经血的能力,并能一次性地将其释放出来,同时还能精确地控制释放的量。然而,一旦阳气虚弱,其收摄的能力就会相应减弱,从而导致经血突然大量涌出,或者长时间呈现点滴状持续流出的状态。
这其实与人体在大小便时的情况颇为相似。在正常情况下,阳气能够主宰对二阴(即前后二阴)的收摄作用,使得大小便不会随时随地排出,而是会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排泄。只不过,当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时,往往是因为肾阳虚衰所致;而对于月经崩漏这种病症,通常只是由于肝阳或子宫的阳气虚弱所引起。
此外,痛经也是一个困扰着众多年轻女性的常见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疼痛一般都可以分为寒痛和热痛两种类型,但唯独痛经,基本上都属于寒痛。
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传授一种区分寒痛和热痛的方法。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疼痛时,如果用手按压或者揉搓这个地方,会让人感到非常舒服,甚至疼痛有所减轻,或者虽然疼痛没有减轻,但仍然喜欢去揉一揉,那么这种疼痛很可能就是寒痛。这种症状在中医里被称为“喜按”。
而另一种疼痛则完全不同,病人的手只要稍微碰一下疼痛的部位,就会感觉到异常剧烈的疼痛,就像伤口化脓时,人稍微碰一下就会感到剧痛一样。这种疼痛就是热痛,它的症状在中医里被称为“拒按”。
所以说,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通过望诊就能获取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说,当一个病人捂着肚子走进来时,中医只需要看一眼,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疼痛是寒痛还是热痛。如果是女性患者,中医可能还会进一步询问她是否正在经历痛经。如果不是痛经,只是单纯的肚子痛,那么很可能是小腹寒痛,这可能是由于脾寒或者小肠寒引起的。但如果是痛经,那就很可能是子宫寒导致的了。
绝大部分女性,至少是我所见过的那些遭受痛经困扰的女性,她们所经历的痛经往往属于寒痛类型。当痛经发作时,她们通常会习惯性地用手捂住小肚子,这样做能让她们感到稍微舒适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