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顺时养生,这不仅意味着要顺应四季的变化,还包括顺应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与人体的不同脏腑相对应,遵循这种规律进行养生,可以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古人对于午时练功以达到心肾相交这一点非常重视。所谓心肾相交,就是要让人体的气和血在特定的时间和状态下相互交融,实现阴阳调和。然而,由于心位于人体上部,属火,具有向上飘散的特性;而肾位于下部,属水,具有向下流淌的趋势。这种上下位置的差异使得心肾难以自然相交,心火容易让人处于精神兴奋、难以入眠的状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失眠。
对于现代人来说,练功是一种让心肾相交的有效方法。通过特定的功法和练习,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心肾之间的交流与平衡,从而改善失眠等问题。
其中,小肠经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肠经主要负责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对于治疗水液相关的疾病有着显着的效果,可以说是手到病除。
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路线与大肠经有相似之处,但位置相对靠后。它从小指的外侧开始,沿着胳膊外侧的后缘向上延伸,经过肩关节后,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后再向前沿着脖子向上,最终到达颧骨和耳朵。
下午1点到3点这个时间段,在古代被称为未时,此时正是小肠经当令的时候。小肠经在这个时候最为旺盛,它的主要工作是吸收被脾胃腐熟后的食物精华,并进行合理分配。具体来说,它会将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肠,而精华则输送到脾脏。正因为如此,中医里才有“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说法。
如果一个人小肠有热,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就会出现咳嗽和排气的症状。此外,还有一些人会在下午两三点钟感到胸闷、心慌,但去医院检查心脏却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心脏出了问题吗?
其实,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心与小肠是相表里的关系。心属阴,位于人体内部;小肠属阳,位于人体外部。心作为君主之官,是不会轻易受到邪气侵袭的。然而,心脏病最初的症状可能会表现在小肠经上。所以,当人们在下午1点到3点这个小肠经当令的时间段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时,一定要特别留意心脏的健康状况。
小肠经当令时,人体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养分并进行重新分配,以满足下午的能量消耗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1点前用餐,并且午饭的营养要丰富多样。这样,才能在小肠功能最为旺盛的时候,充分吸收和分配营养物质。
然而,仅仅营养丰富还不够,还需要人体具备良好的吸收能力。否则,即使摄入了再优质的营养,到了体内也会成为难以消化的垃圾。人体不仅无法从中获取所需的能量和养分,反而还需要耗费元气来处理这些垃圾,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时候,我们会注意到一些女性的脸上出现了蝴蝶斑。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小肠的吸收功能不佳,导致垃圾在体内堆积所引起的。用西医的观点来解释,就是内分泌失调。
此外,还有一些人脾气急躁,总是心烦气躁,容易与人发生争执。在中医看来,这是心火亢盛的表现。当心里的火气过于旺盛,却又无处宣泄时,就会转而拿小肠经来“撒气”了。
结果小肠经就会出现肿胀、发硬、疼痛等症状,进而影响到耳朵、喉咙、脖子、肩膀、肚腕以及小手指等部位,导致这些地方产生疼痛或麻木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小肠经就像是心脏的晴雨表一样,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小肠经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发现身体出现类似的症状,就应该及时通过按摩等方式来促进其畅通,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肾经:激活先天之本,何惧疾病衰老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下方,斜行至足心(涌泉穴),然后从舟状骨粗隆下方穿出,沿着内踝后方前行,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小腿肚内侧,经过腘窝内侧半腱肌和半膜肌之间,继续上行至大腿内侧后缘,最终通向脊柱,归属于肾脏,并与膀胱相联络。此外,肾经还会出于前(中极穴,属于任脉),沿着腹中线旁开半寸、胸中线旁开两寸的路线,一直到达锁骨下缘(俞府穴)。
肾经,这条与人体脏腑器官联系最为紧密的经脉,就如同人体内的一条神秘通道,蕴含着无尽的奥秘和潜能。当肾经处于健康且强大的状态时,它就像是一把被唤醒的魔法钥匙,能够激发你身体内潜藏的巨大能量,让你领略到生活中更多的乐趣和惊喜。
然而,如果肾经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体就会像失去了平衡的天平一样,各种不适症状接踵而至。口干舌燥、舌头发热、咽喉肿痛、心烦意乱、容易受到惊吓,这些都是肾经异常可能带来的表现。不仅如此,心胸疼痛、腰部、脊柱以及下肢无力,甚至肌肉萎缩麻木,脚底发热、疼痛等症状也可能会随之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的中医生涯之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