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贪墨,还有结党!都察院的李俨、王裕,翰林的周叙,是不是与你时常密会,非议朝政,抨击内官?”马顺的声音如同毒蛇吐信,在他耳边响起。
“…没有…皆是…正常…往来…”张环气息微弱,却仍不肯屈服。
“用烙铁!”马顺冷冷下令。
通红的烙铁从炭火中取出,在昏暗的刑房里散发着恐怖的热浪和红光,缓缓逼近张环的胸膛。皮肤上传来灼热的刺痛感,死亡的恐惧瞬间攫住了他。在那炽热即将触及肌肤的刹那,看着那烧得发红的铁块,张环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
“我招……我招了……”他涕泪横流,精神彻底垮塌,胡乱地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并在马顺的诱导下,将平日里与他诗文唱和、观点相近的李俨、王裕等五六位官员都“攀连”了进去。
一份“证据确凿”、带有张环画押和“供词”的案卷,很快摆在了王振的案头。
---
就在诏狱中上演人间惨剧的同时,王振在司礼监的值房内,却是一派“忧国忧民”的景象。
窗明几净的值房里,熏香袅袅。王振正在批阅奏章,偶尔抬头望向窗外,眉头微蹙,似乎心事重重。他甚至在一次陪同英宗朱祁镇读书的间隙,面露“忧色”地对小皇帝提及:
“陛下,近日都察院收到举告,吏部郎中张环似有行为不检之处,恐涉贪墨。老奴深知张环素有清名,初闻此事,亦是不敢置信。”他叹了口气,语气沉重,“然事关朝廷纲纪,不得不查。已命有司谨慎勘问,务必水落石出,既不枉纵,亦不冤屈。”说着,他还用袖子擦了擦眼角,仿佛真心为此事感到痛心。
年幼的英宗对这位“王先生”的话语深信不疑,懵懂地点点头:“先生秉公处理便是。”
当三杨内阁得知消息,尤其是与张环有旧的杨溥试图过问时,王振则换了一副面孔。在内阁值房里,他拿着那份“供词”和“物证”,语气冷淡而强硬:
“诸位阁老,非是咱家要动张环。实在是证据确凿,其自身已供认不讳,更攀连多人。”他将案卷重重放在案上,“此事关乎朝廷体统,若不严惩,何以肃清吏治,震慑宵小?莫非阁老们要为了一个贪墨谤君之人,枉法徇私不成?”
一番话夹枪带棒,堵得三杨哑口无言。太皇太后张氏虽贤明,但面对“确凿”的罪证和皇帝的默许,加之对日渐长大的孙子的尊重,也只能在宫中叹息一声,未加深入干预。
很快,处置结果便以皇帝谕旨的形式颁下:
“吏部考功司郎中张环,性行贪墨,心怀怨望,诽谤君上,结党营私,着革去一切职衔,抄没家产,流放铁岭卫,遇赦不赦。其妻孥没入官籍。都察院御史李俨、王裕……等,交结匪人,行为不检,或贬黜外任,或革职闲住,以儆效尤。”
一纸诏书,断送了一位清流官员的政治生命乃至整个家族的命运,更牵连数人遭贬。
张环被押解出京那日,形容枯槁,目光呆滞,步履蹒跚,脚上的铁链在青石板上拖出刺耳的声响,早已不复昔日风采。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太监秘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