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杀是为了立规矩,留是为了续文脉。皇上心里跟明镜似的,哪头轻哪头重,门儿清。”
杨士奇:“确实,刚平定天下,不镇住那些跳得欢的,朝廷就不稳。但光靠杀也不行,还得有能干活的人。张紞他们后来在地方上干得都不错,也算没辜负这份宽恕。”
朱高煦:“那是!我爸杀伐果断,该留的留该杀的杀,这才叫帝王手段。换做是我,哼,那些跟建文一条心的,一个都跑不了!”
朱高炽:“二弟又说胡话,治国又不是砍瓜切菜,总得留点余地。爸爸后来不也后悔杀了方孝孺吗?”
朱厚熜:“要说方孝孺这事儿,也是个千古争议点。有人说他忠,有人说他傻。换成是我,先假意应了,回头再找机会翻盘。”
朱厚照:“堂弟你可拉倒吧!就你那炼丹的心思,怕是刚开口就被看出来了。不过话说回来,成祖爷这手‘胡萝卜加大棒’,确实把朝堂捋顺了,不然哪有精力搞后来那些大动作。”
秦良玉:“可不是嘛,先把内部安定下来,才能腾出手搞建设。不然天天内斗,啥正经事也干不成。”
朱标:“@朱棣 四弟,你是以藩王身份即位的,那你对藩王有啥动作?”
朱棣:“我对待大哥和允炆侄儿一系以及其他藩王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改封吴王朱允熥(没有同音,就用拼音:“teng第一声”)为广泽王,衡王朱允熞(同“尖”音)为怀恩王,徐王朱允敷为惠王,让他们跟着母妃吕氏住在大哥的陵园。
允炆侄儿追尊的兴宗孝康皇帝,仍称懿文太子。在对众亲王的态度上,凡是在建文年间被废黜囚禁的诸王,一律恢复了王位。
他们纷纷到京师朝见我,我动不动就给他们大量赏赐。表面上看是遵从祖制,以笃厚亲亲之谊,但实际上是有驾驭他们的意思。”
朱高煦:“在胁迫宁王结盟的时候,爸爸曾许诺宁王‘事成当中分天下’,但爸爸做了皇帝就不认账了,别说中分天下,就是宁王乞求苏州、钱塘这两个地方也没获准,最后改封到了南昌。
我爸爸还暗中削夺诸王的实际权力和军权。代王、岷王、齐王的护卫先后被削,就连同母弟周王的护卫也被迫交了出来。一定要让他们的力量不足以和一个镇抗衡。”
朱棣:“高煦,你咋把实话说出来了。”
朱厚照:“哎哟喂!成祖爷这操作够溜啊,先给颗糖再抽根绳,藩王们怕是被拿捏得死死的。
宁王那事儿就很灵性,‘中分天下’听着像开空头支票,结果连苏州钱塘都没捞着,这落差跟我打猎时追丢了猎物似的。”
秦良玉:“这就是帝王心术啊,表面上亲亲热热给赏赐,暗地里削兵权,既顾全了宗室脸面,又解决了隐患,比直接废藩高明多了。”
戚继光:“藩王有兵权确实是隐患,建文皇上那会儿不就是吃了这亏?永乐皇上从藩王过来的,太懂这里面的门道了,削得有理。”
解缙:“可不是嘛!我当时就听说周王主动交护卫,还乐呵呵地说‘愿为天子守藩篱’,这觉悟,一看就是被点拨过的。”
姚广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上这是防患于未然,毕竟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能让别人有样学样。”
朱高煦:“本来就是嘛!爸爸当初跟宁王拍胸脯保证的,结果登基就变卦,换谁不憋屈?不过话说回来,那些藩王手里没兵,确实老实多了,省得天天搞小动作。”
朱高炽:“二弟说话别这么直。爸爸也是为了江山稳固,藩王权力太大,迟早出乱子。就像家里兄弟多,手里都揣着家伙,能安生吗?”
朱厚熜:“要我说啊,成祖爷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自己靠藩王起兵,当然得把这条路给后来人堵死。”
杨士奇:“其实诸王能恢复王位,已经比建文那会儿被废黜强多了。永乐皇上给了他们体面,他们也识趣交权,算是双赢。”
朱标:“都是朱家子孙,能不动刀兵解决问题,总是好的。四弟这么做,也是怕再出第二个‘燕王’。”
马秀英:“手心手背都是肉,既要防着他们作乱,又不能做得太绝,棣儿也不容易。”
朱元璋:“就该这样!藩王手里有兵就是祸根,当年我分封的时候就该想到这点。朱棣做得对,江山只有一个主子,谁也别想搞分裂!”
朱棣:“爸爸说得是。我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后世子孙再遭靖难之苦。再说了,诸王日子过得也不差,有封地有俸禄,安安稳稳当富贵王爷不好吗?”
朱厚照:“哎哎哎!说到富贵王爷,是不是该聊聊迁都北京的事儿了?南京多好啊,江南富庶,成祖爷咋非要往北边跑?”
朱厚熜:“昨天不是说了吗?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何况北方还有蒙古虎视眈眈。”
朱厚照:“我知道,用你说。”
朱棣:“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秦良玉。”
“啪!”
朱高煦:“预知……预知,预知啥来了?”
朱高炽:“二弟,你就闭嘴吧。”
秦良玉:“预知后事咋着,请瞅下一章。”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