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9)
朱棣:“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我在北征回师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走了。”
朱高炽:“当时大军还在外面,京城里没主心骨,我爸身边的人商量着绝对不能把消息泄出去。
内臣马云跟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合计,把军中的锡器收起来熔了做了个棺材,把我爸装殓好。
又把棺材放车上,每天早晚照样摆上饭菜假装请安。大军继续往京师赶,同时派人偷偷给我报信。”
朱由检:“谁?马云?这是穿越了?”
朱聿键:“此马云非彼马云,人家是永乐年间的内臣,可不是后来搞电商那大佬。真要是穿越了,估计得给成祖爷整个线上追悼会(偷笑表情包)。”
秦良玉:“别跑偏!这时候稳住军心最要紧,熔锡器做棺、照常上膳,跟打仗时‘秘不发丧’一个道理,就怕人心一乱被人钻空子。”
戚继光:“这操作够严谨!大军在外,消息走漏可能出大乱子,跟我守边关时‘严密封锁军情’一个路数,细节决定成败(竖大拇指表情包)。”
姚广孝:“马云、杨荣他们这叫‘临危不乱’。皇上驾崩在外,最忌讳慌乱,这么一安排,既保住了体面,又稳住了大局,不容易。”
杨士奇:“那会儿我虽不在跟前,但后来听杨荣说,熔锡器时将士们都偷偷抹眼泪,嘴上不敢说,心里都清楚皇上走了。每天上膳时,空着的御座前摆着饭菜,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朱高煦:“爸……哎,他们做得对,不能让外人看笑话。要是乱了阵脚,阿鲁台那帮人指不定来偷袭。”
朱由检:“确实得保密,当年我在位时,边关军情都得层层加密,就怕传着传着变了味。成祖爷这事儿办得密,没出乱子,不容易。”
朱聿键:“太子爷当时肯定急坏了吧?一边得稳住京师,一边盼着大军平安回来。”
朱高炽:“接到密报时,我一夜没合眼,派了最亲信的人去接应,就怕路上出岔子。我爸一生征战,不能让他走得不安稳。”
马秀英:“棣儿这辈子没享过几天福,最后还走在回师的路上……还好有这些懂事的臣子,把后事办得妥帖(抹眼泪表情包)。”
朱元璋:“办得好!没给朱家丢人。朱棣走得虽急,但这摊子没乱,比啥都强。”
﹉﹉﹉﹉﹉﹉﹉﹉﹉﹉﹉﹉﹉﹉﹉﹉﹉朱棣:“最后我说几点,首先,我爸在位时,因为废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六部,大小事儿都得亲自处理,所以皇帝累得够呛。
我就完善了文官制度,朝廷里慢慢有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内阁制度后来还被西方国家学去了,一直用到现在。
不过内阁品级不高,一般得先在翰林院庶吉士那儿锻炼锻炼,后来就有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朱由检:“内阁这制度确实顶用,就像给皇上配了个智囊团,不然天天埋在奏折里,铁打的身子也扛不住。
不过‘非庶吉士不能入内阁’,这规矩后来跟卡学历似的,有点死板了。”
朱聿键:“成祖爷这是给制度打了个好底子!内阁品级不高,正好能干活又不夺权,跟现代的‘顾问团’似的,既给建议又不越位。西方国家都学,可见这设计多超前。”
秦良玉:“听着跟咱们军中的参谋营似的,一群人出主意,将军拍板。不过庶吉士这关,怕是筛掉不少有本事但没文凭的吧?就像有些老将没读过书,打仗照样厉害。”
戚继光:“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内阁能帮皇上分担,这是进步,但要是变成‘论资排辈’就麻烦了。我练兵时就不管出身,能打胜仗的就是好兵。”
解缙:“庶吉士怎么了?那都是翰林院的尖子生,经史子集门儿清!我当年就是庶吉士出身,进内阁顺理成章。这规矩能保证内阁有文化,没毛病。”
姚广孝:“皇上这是‘借力不费力’。废了丞相,怕权臣专权;设内阁,又怕品级太高压不住。品级低但有实权,既敢说话又听话,妙啊。”
杨士奇:“我当年进内阁时,确实是庶吉士出身。这规矩虽严,但也逼着大家好好读书,至少内阁里没出过啥大字不识的草包。只是后来有些庶吉士光会掉书袋,不会办实事,就变味了。”
朱高煦:“搞这么复杂干啥?直接找几个能打的、能干活的不就行了?还非得经翰林院磨几年,磨得锐气都没了。”
朱棣:“你懂什么?治国不是打打杀杀,得靠章法。内阁是辅佐皇上,不是替皇上做主,品级低才能拿捏得住。庶吉士经过历练,知道官场深浅,不容易犯浑。”
朱元璋:“比我那时候光靠皇帝一个人扛着强!不过记住了,内阁就是干活的,敢越权,我照样掀了他们。”
朱由检:“后来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有些首辅跟‘隐形丞相’似的。成祖爷定的‘品级不高’,算是白操心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