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聿键:“至少初衷是好的。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后来人乱改结构,总不能怪当初的设计师吧。”
秦良玉:“永乐皇上最后说的是不是迁都一事,我很想知道经过呢。”
朱棣:“迁都这事儿,我琢磨了不是一天两天。南京太靠南,北边有事鞭长莫及,跟守家似的,大门离卧室太远,贼来了都反应不过来。北京有居庸关、山海关围着,跟个铁桶似的,天子守国门,踏实!”
朱由检:“确实,北京这位置跟边防前线似的,皇上在这儿,谁也不敢懈怠。就是后来修紫禁城太费钱,跟我那会儿补国库似的,处处得算计。”
朱聿键:“迁都不光是军事,更是把政治中心往北挪,稳住北方民心。就像家里把客厅挪到大门边,客人来了不用绕远,敞亮。”
秦良玉:“郑和下西洋才叫绝!大船跟移动城堡似的,带着瓷器丝绸出去,换回来的香料、异兽,跟开了场跨国贸易博览会似的。这魄力,比咱们土司跑商队厉害十倍。”
戚继光:“船队带的不光是货,还有咱们大明的规矩——不抢不占,给人家送好处,这叫‘软实力’!比光靠打仗服人强多了,当年我招抚倭寇余党,也得先给点甜头。”
解缙:“我跟郑和聊过,船上的厨子能做几十种异国菜,胡椒炖肉、椰汁饭……早知道我也申请随船了,比编书有意思多了。”
姚广孝:“迁都定国安邦,下西洋扬威睦邻,一内一外,跟人的两条腿似的,少了哪个都走不稳。皇上这两步棋,看得远。”
杨士奇:“我参与过迁都筹备,光选木料就跑了十几个省,工匠从各地调来,跟搭积木似的一点点拼出北京城。
郑和每次回朝,带的国书能堆满半个库房,全是来朝贡的,那场面……”
朱高煦:“迁都还行,下西洋纯属浪费钱!那些香料异兽能当饭吃?不如把钱给我练骑兵,早把漠北踏平了。”
朱棣:“下西洋让三十多个国家来朝,比你打十场仗管用。至于钱,船队带回来的苏木、胡椒,在市场上能换多少粮草?这叫‘贸易反哺’。”
朱元璋:“迁都我支持!北京那地方我去过,硬气!下西洋别太铺张就行,别学后世某些人瞎花钱。”
朱由检:“后来北京确实成了咱们的根,就算到了我那会儿,兵临城下也没挪窝,对得起‘天子守国门’这说法。”
朱聿键:“郑和的船据说有足球场那么大,搁现在就是航母编队啊。可惜后来停了,不然说不定咱们早环游世界了。”
朱棣:“迁都用了十四年,下西洋走了七趟,都是慢功夫,但值了……”
朱由检:“十四年迁都,七趟下西洋,这俩工程放现在得上热搜头条。慢工出细活,紫禁城那金砖地,光打磨就费老劲了,跟我补奏折似的,急不来。”
秦良玉:“我去过北京,那城墙厚得能跑马,果然是铁桶阵。郑和的船我虽没见着,但听老兵说,锚链比战船的桅杆还粗,光这气势就够吓人的。”
戚继光:“迁都讲究‘稳’,下西洋讲究‘远’,一个扎根本土,一个放眼海外,成祖爷这格局,跟我练水陆协同似的,两手都硬。”
解缙:“迁都时运木料,工匠们发明了‘冰道滑行’,冬天泼水结冰,木头在上面溜得比马车还快。
郑和船上的罗盘,比咱们编书用的直尺还精准,难怪不迷路。”
姚广孝:“十四年间,北京城从图纸变成皇宫,七趟航行,航线从模糊到清晰,这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就像种树,当年浇水施肥看不出啥,后来才能遮风挡雨。”
杨士奇:“迁都最后阶段,我跟着验收宫殿,太和殿的柱子是从云南深山里运来的,光拉到北京就用了三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带回来的紫檀木,后来都成了宫里的宝贝家具。”
朱元璋:“北京那宫城我看过图纸,比南京的气派!下西洋只要别赔本就中,能让外邦服帖,花点钱值当。”
马秀英:“棣儿这俩事办得扎实,不像有些活儿干得毛躁。迁都让百姓有了安稳的念想,下西洋让人家知道咱大明和善,多好。”
朱由检:“可惜后来下西洋停了,不然说不定能引进点新作物,我那会儿也不至于愁粮食。”
朱聿键:“至少留下了北京城和航海图,这俩遗产够后世琢磨的。就像老木匠留下的榫卯结构,看着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
朱棣:“好了,今天差不多了,明天听我儿讲故事。最后说一下,今天是教师节,咱们古代没有这节日,但拜孔庙、尊师重道这些都有,所以,今天教师节,祝各位教师们节日快乐。”
马秀英:“棣儿有心了,祝全国教师们节日快乐。”
秦良玉:“今儿天我不得敲惊堂木来说结尾老哟。秦良玉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哈,老师些,你们辛苦咯!”
朱高煦:“秦良玉,四川话怎么说?”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