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0)
朱棣:“好皇孙!”
朱允炆:“哎,皇……”
朱允炆撤回一条消息
朱祁镇:“哈哈哈,建文,你搞错了,那是成祖爷叫我爸爸呢!”
朱祁钰:“哥,你不说话没人拿你当哑巴。”
朱高炽:“好好说话,别人身攻击。”
朱祁镇:“就是嘛,我还是你哥呢!”
朱祁钰:“你还知道有我这个弟弟啊,那怎么不让我进北京十三陵?”
秦良玉:“又来了……”
朱元璋:“是啊,你们俩又来了,我一个空巢老人在南京说什么了吗,是不是啊Judy?”
朱棣:“这关……对哦,好像有我的事。不对,现在是听我皇孙故事,赶紧回归正题!”
朱瞻基:“好啦好啦,别吵了,一家人吵啥吵。听我说,1429年,宣德四年,我作了《猗兰操》赐给大臣们,借着这诗跟他们说推荐贤才是为国家好的道理。
我在爷爷成祖、爸爸仁宗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政治机构,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我保留了爸爸时期的政府结构,让很多厉害的官员接着为朝廷效力。
不过我在政治制度和行政实践上确实做了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挺明显。
我即位后,还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广开言路、接受进谏的风气。我对大臣说,汉、唐的君主里,文帝、太宗能接受劝谏,文帝时期几乎做到刑罚用得很少,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这都是接受好建议效果。我即位后,不仅继续减轻刑罚,还注重教化。”
朱厚照:“《猗兰操》?听着挺文雅,宣德爷这是既要当战神又要当文青?比我只会写打油诗强多了!”
朱厚熜:“堂兄你懂啥,这叫文治武功两手抓。赐诗来表明政治主张,既显文采又表心意,比我天天跟大臣聊炼丹术语强——不过内阁和宦官那事儿,可得留点神。”
杨荣:“皇上这《猗兰操》写得是真好,‘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这是暗喻求贤若渴,当时大臣们看了都感动得不行,比先帝成祖爷直接下旨要温和多了。”
杨士奇:“内阁那时候才真叫智囊团,皇上啥事儿都跟我们商量,不像后来某些时候,内阁成了传话筒。
不过宦官参与行政这一步,当时就有人嘀咕,说要防微杜渐……”
朱祁镇:“宦官参政这事儿,额……后来好像真出了点问题……”
朱祁钰:“哥你又想哪去了!爸爸那会儿宦官还挺规矩,就是帮着处理点杂事,比你后来用的那些强——不过凡事就怕有开头。”
秦良玉:“宣德皇上广开言路这点最难得,文帝、太宗都是标杆,能学他们接受劝谏,说明心里装着国事。不像有些时候,大臣说话还得看脸色。”
徐达:“改革机构、休养生息,这都是稳固江山的招!当年我跟大哥打天下,就盼着天下太平,老百姓能过好日子——瞻基这路数,对喽!”
海瑞:“以诗来比喻求贤,以历史为借鉴,减轻刑罚注重教化,这是仁君的典范。宣德皇上这些举措,远超那些只知道搜刮钱财或者穷兵黩武的君主。”
朱瞻基:“当时就想着,爷爷打天下够累了,爸爸休养生息开了头,我得接好这个班。内阁能帮着分担事务,宦官用得好也能办事,关键在把握好‘度’。至于接受劝谏,谁还没点想不周全地方?”
朱棣:“能学汉文帝、唐太宗,有出息!比你爸当年只会仁厚强,他那性子,换作别人提意见,怕是要脸红半天。”
朱高炽:“……爸,我那是尊重大臣!不过瞻基这平衡术确实比我强,我学不来。”
朱厚照:“得得得,又开始夸孙子了!”
朱瞻基:“1430年,宣德五年二月,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停止了工部采办木材。颁发了宽恤的命令,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放宽对马政的要求,免除各类积欠的赋税。
招抚流民,免除他们一年的赋税和徭役,停止朝廷的采买,把官田旧有的赋税减去十分之三等,又告诫司法部门减少刑狱。
六月,我修建预备仓,拿出官钱收购粮食以备荒年。派官员到京城附近地区捕杀蝗虫,还下谕户部,往年捕蝗的使臣对农民的残害不亚于蝗虫,户部应该知道这个弊端,所以我作了《捕蝗诗》给他们看。
我深知民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在我统治期间,体恤民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我继续推行太祖爷洪武朝以来的招人垦荒政策,发展农业生产。”
朱厚照:“停采木、免积欠、修粮仓,这操作比我减免赋税实在多了!还写《捕蝗诗》?宣德爷这是把民生写成打油诗啊!”
杨溥:“皇上写《捕蝗诗》时特意加了句勿害吾民如害蝗,就是怕使臣借着捕蝗搜刮百姓。当时地方官看了诗,谁还敢乱来?比发十道圣旨都管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